化身台上兴国寺
从郾襄路口向西大约8公里,龙城镇李湾村北,就是著名的化身台。此台高8.3米,东西宽180米,南北长130米,占地约35亩。化身台上有一座兴国寺,是漯河市一处有名的佛教胜地。1959年2月成为郾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成为漯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一行从襄城县柏宁岗回程,来到化身台,迎面是一尊洁白的南海观音菩萨一手托净瓶一手拈杨柳枝的雕像,秋日柔和的阳光洒满雕像周身,显得愈发圣洁,端庄。雕像西侧是偌大一个停车场,东侧是郾城区人民政府2011年立的“化身台遗址”碑文,背面刻着化身台的来历:
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有一对夫妻,结婚不满三日,丈夫就应征去边关服役,从此便杳无音信。其妻思夫心切,为了能看到丈夫,每天便用衣襟包一捧黄土垫在脚下。日月盈仄,冬去春来,她一直这样风雨无阻地痴心等待,以望夫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垫脚的黄土垒成了高台,而她也从青丝少女变成了白发老妪,丈夫仍然没有回来,思念、痛苦的她最终绝望而死,从此这里就叫望夫台,也叫化身台。
我们被化身台这穿越两千多年历史隧道的悲壮凄美传说所唏嘘不已,更加对这座充满神秘氛围的高台感兴趣,于是拾级而上,登上化身台,来到台上的兴国寺前。大殿上方悬挂着“兴国寺”三个金光闪闪大字的牌匾,大殿正中央供奉的是弥勒佛,仿佛在提示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要像弥勒佛这样笑口常开,容纳天下事,自然就会忘却烦恼,心净无尘。
穿过天王殿,自南向北依次是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两边还有偏殿、客房、堂斋等,大雄宝殿是兴国寺的主体建筑,大殿外观形象宏伟高大,内部圣像一派金碧辉煌。整个大殿庄重高雅,肃穆圣洁,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神圣,领略庄严,领略佛祖的慈祥,领略佛教的博大襟怀。
大雄宝殿后面,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相传明万历三十六年,当地政府出资对化身台兴国寺进行了重修,这些在现存万历四十二年所立的石碑上有记载。这期间,香客们专门从外地移一株银杏树植于寺内。据说此树能预兆时运年景,它伸向哪个方向的枝条长的茂盛,哪个方向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还有人发现,谁家若有了病人,只要来这里烧柱香,拣几片银杏树叶回去熬药喝,病人马上就好。从此,化身台兴国寺名声远播,规模越来越大,最鼎盛时占地达到100余亩。后来虽然屡经战火,但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之下,都得到了很好的整修。
银杏树东侧,有几座保存至今的石碑。历经岁月沧桑,石碑上的碑文好多已经模糊不清,有的还可以勉强辨认得出字迹。据说化身台在还没有兴国寺之前,最先是一处私塾,相传孔子曾经在这里讲过学。这个我知道,郾城始于商,西周时称“郾子国”,这里有大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时访闲求知的“问十”、思乡的“归村”、住过的“冷饭店”,颠沛流离、四处碰壁。然而在这里,他和弟子们却受到热情接待,尤其是听了化身台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后,一向推崇礼教的孔子被这个节妇的精神所感动,毅然决定留下来传道讲学,希望在此宣扬自己的思想,实现政治抱负。而一向淳朴尚学的郾城名士听说孔子及几位高徒到了这里,也纷纷热情邀请他们到私塾里讲学。他的许多“学而”、“为政”的名句和做人的道理都是在这里讲授的。由于他讲的深入浅出,既有治国的策略又有治学的方法,所以,方圆百余里的读书人都争相来听他讲学,以至于把从私塾到县城15里之内的客店都住满了,因此,私塾东面的村子后来便改名为十五里店村,一直沿用至今。
同行的孙主任告诉我,化身台兴国寺在1975年发大水的时候,救过附近乡亲们的命。那年由于沙河、颍河决口,遍地都是洪水,化身台比周围都要高,于是乡亲们纷纷逃到台上躲避灾祸。直到洪水退去,逃过一劫乡亲们才下了化身台各回本村。后来化身台兴国寺又成了十五里店乡(也就是今天的龙城镇)越调剧团的栖身之所,剧团演职人员在这里生活、排练,然后把精彩的节目和欢乐带给四乡八村的老少爷们,十五里店越调剧团也因此名噪一时。
在兴国寺流连了两个小时,直到夕阳的余晖落在肩头,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走下化身台。回望化身台上兴国寺,我不禁为我们郾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为当地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