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文轩
一、生活无处不在
在谈到这一观点时,曹教授回忆了历史,一段极左思想带来的写作观念史:只要谈文艺创作,就认为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头,就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就要求作家下工厂,到农村体验生活。除了这样的生活,其他的似乎都不是生活,将生活等级化。
这样的思想观念,对学校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一段时间,北大就曾提出不培养作家。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会认为学生写不了作文,就误以为学生没生活。其实,学生已经在人世间生活了十多个年头,我们不要怀疑学生没生活。
有生活,就可将之转化为故事。
二、学生不知写什么样的生活
既然学生有生活,为何学生写不出呢?根源在于学校与家庭,在于社会极左思想潮流。是学校、家庭在社会的专断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一些扼制学生写作兴趣、激情的教条式纲领。
写作的深度、高度困扰着师生,捆绑了学生,以致让学生丢失了流动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而进入了狭窄的写作轨道,妨碍学生寻找真正的生活,让学生失掉了活泼的天性、鲜活的思想。
我们要让学生记住,财富不在远方,就在身边。所需要的是关注身边的生活。
三、写作之道——个人经验
每个人都有着自我经验,为何学生写不出个人的经验呢?原因有两个:
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处在生活中而淡漠了生活,也淡忘了个人经验。 二是理性控制了经验,是教条逐步消解了经验。
前者是从物理逻辑来讲,后者是从心理逻辑来讲。
四、要有素描心态 写作源于模仿,这没错。
大凡高明的作家,都注意仔细地打量世界。《凡卡》的动人之处在于写了一封永远也无法寄出的信,其内容具体动人:契诃夫是短篇小说大师,但他的每一作品都注重细节。如《草原》“天空有三只鹬”“那先前的三只鹬又飞了回来”。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可以说,凝视是打开写作思维大门的钥匙。
五、创造的自由是无边无际的
在写作里,除了第一世界,还有第二世界。
所谓的“第二世界”是“无中生有”想象、虚构的世界。
作文的使命是反映第一世界,创造第二世界。
写作讲求真实,第一世界当然是真实的,第二世界即便有虚构,同样具有真情实感,也是充满真实的。
文学创作:原本(第一世界)+超本(第二世界)
想象、创造同样需要素描,同样需要凝视生活,凝视世界。
六、有意义、有意思
写作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有意思的,还可以是既有意义,也有意思的。
如《米老鼠与唐老鸭》就是有意思的,而《帽子王》就是有意义的,而《皇帝的新装》就是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
当前的作文教学,对“有意思”的作文有所忽视。
七、文章前行的动力——摇摆
哲学上讲三大规律,一是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都可指导我们写作,尤其是后两者。
于议论来说要辩证,要否定之否定,这样才能将道理讲清讲透。
对 对记叙来说,就是要体现“摇摆”,要曲折生姿,要迭宕。要用“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思维构思情节,使故事引人入胜。如《曹文轩的儿子皮卡》《菊花娃娃》中的故事。 曹教授的讲解是动人的,没有过多的理性分析与板着面孔的说教,他用自己的创作说话,他用作家事例说话,他儿童文学家的动人的话语说话。
听了曹教授的专题报告,廓清了一些写作认识的迷雾,解决了一些写作教学方面的困惑,集中在如下方面: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带着个人经验色彩的生活,无论是自然、人生还是社会,都要注入自我色彩;
2、用凝视的眼光看身边的世界;
3、注重想象与虚构,注重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4、不倡导高、大、空的文章,而要引导学生写有意义、有意思的生活
5、讲求写作迭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