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胡老师这几天一直讲他们的家事。
他们家的公公婆婆、兄弟姐妹、妯娌,一讲就是一节课。
这是她的性格,说出来心理才不会难受。
听着她说出来后自己舒服了。
原来她公婆家的有个见利忘义不尽情义的哥嫂。
庆幸的是,他们不斤斤计较、视物质为废土。
因此少了很多家常里短的说辞纠纷和烦乱。
她心理不舒服,但一定要说出来。
她说自从公婆去世后,她就再也没回婆家,自然没有了家庭纠纷之烦。
大学毕业那年,我她们放弃祖辈留下的所谓的家业,徒手远赴他乡,凭借两人之力有了房,养大了孩子。
虽然艰辛简单,但也不乏快乐。
享受这种清静和靠自身努力所得来的一切。
回想公婆在世时的一幕幕,至今历历在目。
那会,公婆不是心甘情愿地同意小儿子远赴他乡。
公婆心疼小儿子远赴他乡后的窘迫境遇。
每逢节假日,老家人聚会的时候,公婆常思念担心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儿子,也因此破坏了家庭聚会的气氛。
公婆担心老家这一大摊子被哥嫂独占。不止一次为给小儿子争老家的家产,房啊,地之类的不停地和哥嫂闹矛盾。
小儿子一家因此遭到了哥嫂的嫉恨。
他们不知道小儿子一家是不屑这些的。
人一辈子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不会带走一点因争来争去所获得的身外之物。
哥嫂却不是这样想的。
她说,她记得第一次去婆家,嫂子就告诉她“那颗樱桃树是她的”。
她现在的先生还在上大学时哥哥就让他先生贷款盖房。
公婆一有那怕是小毛病,哥嫂就大肆宣扬住院看病花的多少钱。
为了让哥嫂对父母好些,她先生让哥嫂挑选了家里位置最好的老屋,让父母把老家的一切给哥嫂。
不去计较的她们渐渐让哥嫂失去了斗争的激情。
公婆开始全身心地帮哥嫂,把他们的两个孩子养大,把他们的工作调到县城。
哥哥先后做了各种领导,公婆年已古稀,哥嫂也不再回乡下的老屋。
哥嫂的权利越来越大,身边多了很多阿谀奉承的人。
哥嫂的孩子争气,大女儿考上了某政法大学,内招到银行系统。
儿子考上了某省理工大学,后来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公婆的日子还和几十年前一样,他们为大孙子孙女们高兴。心理却时常想着小孙子。
那些年,哥嫂把手上的权限发挥到极限,一次次送公婆住院,给去世后的公婆搞大型葬礼。
在县城和乡村里盖了“豪宅”,安排了子女的工作和婚姻大事。
哥嫂的一生如愿以偿,村里的人羡慕外还有嫉妒。
这些年,哥嫂年纪大了。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嫂子得了**癌,哥哥身体也不佳。
以前眼看着哥嫂风光的人,此事有了落井下石之做。
他们想尽一切手段整哥嫂。
哥嫂自言光明正大,身正不怕影子斜,脚正不怕鞋歪。
远在他乡的她们也希望他们平安喜乐。
不止一次帮哥嫂度过各种难关。
他们老了,可能会因年轻时对待小弟的事愧疚。
这些年,过节时总会邮寄点家乡的特产。
这年月虽然不缺少吃的,但他们理解为这是他们的自省后,对亲情的挂念。
不知道是不是他们按照“自己总把别人想得好”的思维又一次自作多情。
不再听胡老师的说辞了,戴起耳机。
听新闻,看书,希望自己不是被物质和这些家庭琐事裹挟的复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