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会内化为血脉与骨骼——题记
条分缕析的逻辑,不同寻常的洞见,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这是我第一次读蔡朝阳老师的文字的感受。惊讶不已之余,不禁感叹当下中学教育里,居然还有这样具有胡鲁遗风的老师,实属难能可贵!学生之幸!教育之幸!
文章回顾自己40多年的阅读史:文青、理论青年、历史学打酱油之旅、经济门外汉、政治学知识分子,到最近资深奶爸之身份读绘本,儿童心理学。在阅读过程中,由以前的无知无畏,到对生命的敬重的庄严感与神圣感。萌发了将在人生的中点发生注意力的逆转的想法,上半段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那么下半段,则将回到自身。
他从王小妮《上课记》说起,指出,在中学教育流水线上,我们的学生随着高考的传送带,送到了大学里,他们思想整齐划一的格式化,一代代空心人茁壮成长。她们青春靓丽,朝气蓬勃,但是却不知道自己要过怎么样的人生?人生随波逐流,浑浑噩噩。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尤其是理性思维的训练。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技术的,努力去关注每个个体的困惑,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困境。
他站在国际的角度,用世界的眼光与现代的观念去审视我们的国学,去审视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民国时期钱基博编撰给当时中学生的教科书《国学必读》,专业性,学术性,特别是重要的研究方法的训练,非有一定的国学与文学素养,不足以读通。由此观之,我们当下的教师门槛远远低于民国时期。指出当下中学教育说的是白话文、乃至洋文,而观念之陈腐,让人以为活在清宫剧中。
在写作上,要像自由那样美丽,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与自己所拥有的表达能力相匹配,才是一种自由状态。他指出我们之所以不能够畅所欲言,可能有外在与内在的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话语的禁忌;一是我们自身能力的表达,这种能力的局限,阻碍了我们自身的自由表达。
读历史学著作,不仅关注历史,更要关注当下。当今,读者的阅读眼光更加挑剔,我们应该用专业的眼光来剖析社会热点问题,更理性,更通达。所谓“得寸进寸”,是秉承自由理念,和平改进社会理念,对常识的不断重复,促成社会的基本常识,以缓慢推动社会的进步。
读完蔡朝阳老师的文字,我总疑心他是鲁迅的弟子,他那一双犀利的眼睛,洞察社会,针砭时弊;他那一只利笔,如千军万马,纵横捭阖。在这个平乏的时代,能如此清醒者,真的为数不多。也许他就是我们当下一线中学语文的呐喊人!
2019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