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去写作呢?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作家史铁生说,自己写作先是为了谋生,后来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关注和表扬。写作于他,从一个职业,逐渐转变为一份荣光,再到一种信仰。
当代作家、画家冯骥才说,心里消化不了的东西必须释放出来才得以安宁。画画的方式非常有限,只有写作才最适合自己内心的要求。写作是一种可以让全部身心都颤动的自我震撼,它来自于沉重的内心,同时也是心的出路。
从古至今,写作所带来的效果从来都没有减退。无论你是想抒发情感、疗愈内心,还是希望博求关注、赚钱谋生,亦或是想要文坛留名、名垂青史,只要作品够好,这些你想要的通过写作都能实现。
那怎样才能写出足够好的作品呢?
《21堂大师写作课》中包含了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共7位文学名家亲自教授的写作秘诀,教大家如何突破语言、思想、节奏和结构等难关,少走弯路,早日写出精妙绝伦的小说和散文。
著名作家沈从文告诉我们,创作的人最应当明白文字的分量,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都要轻重得当地去使用。平时要多读好作品、多练笔,不断分析自己与优秀作品的差距,时常自我批评与反省。
琐碎的知识越丰富,生活中的积累越扎实,下笔也就越容易。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常识,再配上不错的想象力,那写好小说对他来讲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沈从文先生的高徒汪曾祺也向大家传授了很多细致的写作技巧。
例如在描写人物时,如果正面描写很困难,可以换个角度采用间接描写,从别人对他的反应中来侧面衬托出人物特质。
写小说时,不管是描写景色还是人物,最好都不要用成语,否则容易产生似是而非、模模糊糊的效果,衬托不出描写的重点。
小说的情节和细节也要做到相互呼应,前面留下伏笔,后面浮出水面,这样才能让各个章节之间互相沟通,成为一个顺畅的整体。当然,埋伏要留地毫不经意,仿佛一笔带过,让读者看不出痕迹。
此外,写小说时还要贯彻“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原则,不可把话都说尽,需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否则就没有乐趣了。小说的主题,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和人物情节中的,绝对不能由作者直接点出来,那样文章就会变得寡淡无味。
语言大师、作家老舍先生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讲解。
由于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最终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只有运用好语言的技巧,才能让作品富有感染力。
老舍先生还鼓励我们努力形成专属于个人的语言风格,俗话说“文如其人”,真正有灵魂的作者能够让人一读文章就能知道是出自谁的手笔。
但专属风格并不应通过偏、怪等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实现。真正的好文章都是用一些大家熟知的文字,却能精准地表达出很深的思想、很真实的情感。
还有很多人为了卖弄文采,把文章写得辞藻华丽,但却完全不符合人物的特征。试想一下,如果从一个农民的口中说出学者的话来,读者看着会感觉多别扭啊!
文字其实并没有高雅与通俗之分,只要放得恰当、用对地方,就是合适的,就能让读者感到舒服。用浅显的话讲出深刻的道理来,才是写作人的真本事。
这些文学名家的课程不仅传授了他们多年写作的经验和历程,还指出了许多创作者在写作初期经常会落入的歧途,帮我们分辨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经典。
读《21堂大师写作课》,让名师带我们一起走上写作的康庄大道,用文字传递思想,让作品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