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不在人世间多少年,我就无家可归多少年。
“有的人虽然离开了父母,却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冈田尊司在《母亲这种病》这样说。
家乡和出生地是两处时,婚后再远离亲人时,处处是异乡,时时为异客。
流浪漂泊的感觉从未中断,母亲去世,更甚。
无论在出生地重逢,在家乡的汉江边吹风,还是在老公家乡久居,听到的永远是自己不会说也搞不明白的方言,即便是回到故乡入耳乡音,也让我感受到陌生、疏离和淡漠。
身边匆匆走过的多是陌生人。你不用表情管理,可能逛一天的街,只用一个呆滞表情足矣,因为遇不到一张熟识的面孔,更谈不上微笑寒暄。
有时想,大笑次数和表情丰富的寒暄变得很少,可能也是面容显得年轻的重要原因吧。
少了情感慰籍的丰富和喧嚣,多了独自绽放的丰盈与充实。
看来,凡事皆有双面性。
就像那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年轻时惧怕孤独,上学路上、跑步途中,甚至wc,都一定要三俩伙伴同出同进;现在,即便在婚姻中,也时常不想被打扰。客套的饭局、没营养的亲戚走动……不想参加的心理越强,不去参与次数越多。
一个人独享时光,也是满满的愉悦和踏实。
没有经历过共同生活、情感浸润的人,又何必为了世俗旧礼,勉强敷衍的融入呢。保持联系,不刻意追求表面上的亲密无间,不好吗?
距离产生美。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写道:
“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
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
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深有同感,独处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
在独处中,那些想不通的、无解的、繁杂的问题,都会慢慢得到答案,那些久远淤积的痛楚、纠结、无奈,也就渐渐疏通,化解。
纸短情长,比不过岁月悠长;草长莺飞,抵不过人生悲凉。
这一生,总有某个时候,突然就掂量出生命的浓墨重彩,也有某一瞬间,让你突然品尝到人生的悲喜交加。
这一世,总有一段故事,让你渐渐成熟,慢慢蜕变,总有一个人,让你体验深层情感浓与烈、高度契合灵与肉,看懂人生如戏剧般的道场。
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无非奔着更好的明天而去,你会遇见爱你的,你爱的,宠你的,你虐的……也为了两鬓斑白、苍老而归。
只是在奔走的路上,有的生命大智若愚,有的生命冷酷无情,有的生命淡泊宁静,有的生命超然脱俗……而这,都归于教化,人性和道德。
我们每个人且好好活着,不慕繁华,不羡富贵,只为平淡而无奇的明日复明日……
中秋节之际,祝愿生命中那些一直爱我的人幸福安康!感恩生命一直向善,感谢光阴的故事让我们遇见并成长!
一首古诗直戳我心脏,送给有同感的人。共勉。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