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等你老了,我就去出差
“妈妈,你不能忘记我,不能忘记我…”6岁10个月的咪咪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不一会就泣不成声了。
我被她突如其来的伤心弄得有点不知所措。晚上9点一刻,我在咪咪房间陪她入睡。
“妈妈,等你以后老了,我也要去出差。谁让你老出差不陪我,哼!”咪咪气呼呼地说。这天晚上是周一晚。
她口中的出差,指的是我上周的周五外出培训,到周日晚上才回家的事情。
天地良心,这可是我这半年来第一次出差,在她心中就变成“总是出差”了。
“等你老了,头发白了一半,我就去连续出差一个月。”咪咪恶狠狠地说。这孩子,我这次出差已经提前向她请过假了,现在看来她应该还很“记恨”我不在家陪伴她。
“等你老了,头发全白了,我还要去出差,我要连续出差两个月,留你一个人在家。”
“哎呦,妈妈听到你这么说真的很伤心耶。妈妈年纪大了,头发全白了,你都不打算陪陪我吗?”我故意装可怜,用夸张的语气说。
“等妈妈头发全白了之后,妈妈可能就走不动了,可能就只能躺在床上等咪咪来照顾了。如果你不理我,故意去出差,妈妈怎么办呀?”
咪咪还是嘟着嘴,看来她真的很在意我前几天外出不在家陪伴她。
“妈妈到那个时候,可能会忘记很多事情的哦。可能会忘了是不是已经吃过饭了,是不是已经洗过澡了,是不是已经刷过牙了。
甚至妈妈可能还会忘了咪咪,忘了妈妈有个心爱的女儿哦。如果你不照顾我,我会很可怜的哦。”
我继续向她描绘我年老后可能出现的状况,我得想办法让她愿意在我年老时减少出差的时间和次数,愿意不再“记恨”我。
02 妈妈永远都不会忘记你
“妈妈,你不能忘记我,不能忘记我。我要你永远永远记得我。”咪咪依然泣不成声。
除了不知所措,我心底涌起的更多是深深的感动和被需要感。这孩子,嘴巴越倔,对妈妈的“怨恨”越大,就越证明了她对妈妈的需要及爱。
她非常不希望妈妈离开她,这是出于本能及安全感的需求。
但是她还很小,她还不懂得怎么去化解、怎么去消化这份“怨恨”,所以只能通过报复性的带伤害性质的话语将这份“怨恨”表达出来。
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客我”的人格理论,她是用本我来和我交流,这是一种原始的无意识本能。
“妈妈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对不起啊,妈妈说的话让你难过了。”我赶紧抱着她,轻轻地亲了一下她的小脸蛋。这一刻,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她对我深切的爱。
“你怎么知道你不会忘了我。如果你老了,真不认得我了怎么办?”咪咪还是无法释怀。
“妈妈保证不会忘记你的,妈妈有很强烈的要‘永远记得咪咪’的信念啊。人只要有信念支持,就可以做到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哦。”
虽然我也不能确保老年痴呆时会否真的记得她。但我知道,我已经看到了她的情绪了,我必须及时回应她的情绪。
“你说,如果鲨鱼和人比赛,谁会游得更快?”
“肯定是鲨鱼啦,人怎么可能游得比鲨鱼快?”
“是哦。但是妈妈以前看过一则新闻,一个人在海里游得比鲨鱼还快哦。那个人遇到鲨鱼,鲨鱼追过来想吃掉他。
但是他很想活下去,因为想活下去的信念很强烈,所以他产生了很神奇的力量,结果游得比鲨鱼更快,成功逃脱了鲨鱼的追捕哦。
妈妈要永远记得你的信念很强烈,所以以后即便老了也不会忘记你的。”我拿人和鲨鱼的故事为例,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我不会忘记她。
“那就好。妈妈,以后你不要再讲这些让我害怕的话了,好不好?”咪咪牵着我的手,呼吸逐渐平稳。
“嗯,妈妈知道了,妈妈以后再也不讲这些话了。”我抓起她的手,在她手心吻了一下:“妈妈好爱你哦。快睡吧。”咪咪的爱很纯粹,我真的很感动。
03 孩子对我们的爱,远超我们想象
去年有个视频《如果满分是10分,你给孩子打几分》,当时在妈妈圈广为流传。
视频从“孩子最让你头痛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始,被采访的妈妈们因为孩子不讲究卫生、不吃饭、一天哭好几次、不听话等原因觉得很生气。
接着,再访问妈妈“如果满分是10分,你给孩子打几分”。妈妈们很认真地思考后,给出7分、8分、甚至5分的答案。
这时,屏幕马上转向采访孩子--“如果满分是10分,你给妈妈打几分”。这些看起来5、6岁的孩子们,全部无一例外地都给自己的妈妈打了满分的10分,有一个小孩甚至给妈妈打了一万分。
每次看这段视频,我都和视频中的妈妈一样,除了感到惭愧之外,还感动到热泪盈眶。
之所以这么被戳中泪点,大抵是因为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对我们的爱,远超我们想象”这个事实吧?
我们知道,其实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但是在孩子的心中,我们已经是最好的值得打满分的爸爸妈妈了。
当你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烦躁,尝试到满满的挫败感时,请记得--孩子对我们的爱,远超我们想象。
面对这么全心全意爱着我们,接纳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怎样才能向TA报予同样的爱呢?!
04 我愿成为一把无比稳定的弓
视频以“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你会给孩子打几分”这个引人深思的问句结尾。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爸爸妈妈是TA最亲密的人,是对TA来说最重要的人。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铭记:
每个人都是宇宙最独特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本我”生命力的人。
孩子并不属于我们,TA们只是借助我们来到这个世上而已。
所以,虽然我能看到咪咪身上不少让我讨厌的行为,比如她不爱早上刷牙,比如她吃饭很多小动作,比如她不爱睡午觉,比如她不爱和别人分享东西,比如她有时说话让我很难过很生气.....
但是,她就是她,她正在尽情地释放“自我”,她有她的独立意志。
我最应该做的就是,抱持她,尊重她,协助她,等待她慢慢成长。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要相信一个人想要被主流社会价值认可的天然倾向”。
所以,我选择相信我的孩子--TA的生命力是向上并且向善的。如果不强加过多的限制和干涉,TA一定会朝着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方向去发展的。
我愿意尽我的最大气力,像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所描述的那样,自我成长为一把无比稳定的弓,将我们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远--因为,我们的孩子,值得10分!
直接在百度搜“你给孩子打几分”即可找到视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