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文中一些经典:
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自卑情节,是指开始把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所有人际关系中的纷争,差不多都是因为一脚踩进人家的课题,或是自己的课题遭到干涉所引起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这事谁的课题?”的观点,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切割开来。
完全只在乎“别人是如何看我”的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正式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我”的生活形态。
我们称赞或责备对方,不过就是“要给糖,还是抽鞭子”的差异而已,背后的目的都是操控。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一切的“纵向关系”,提倡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该是“横向关系”。因为以纵向方式来看待人际关系,认为对方比自己要低一等,所以就介入了。
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方式,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成为“鼓励”,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人会因为得到称赞而形成“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
人在听到谢谢的话时,就明白自己是对他人有贡献的。
人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有勇气。
我们不以“行为”的层级,而是以“存在”的层级来看待别人。不以别人“做了什么”来判断,光凭他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让人表达喜悦和感谢了。
如果为“此时、此刻”点上闪亮的聚光灯,应该是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的吧。
所谓的人生,就像一圈又一圈跳着舞,跳着的每一个瞬间,成为一连串的刹那。只要跳舞的“当下”是充实的,就已经足够。
人生一直都是处于终结的状态。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没有活在“当下”。
行动面的目标:1、自立。2、能与社会和谐生活
支援这个行动的心理面目标:1、我是有能力的。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的就是社会意识。把别人当成伙伴,并感觉到“有自己的归属”,就成为社会意识。
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切换成对他人的关心,拥有社会意识。其中需要的就是“接纳自我”,“信任他人”还有“贡献他人”这三项。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我们大家都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如果能够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的话,烦恼就会消失。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请你记住,假如你说“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