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跟好朋友說,我喜歡莊子的一句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多麼灑脫的境界啊,我真的做到了這種境界嗎?當然非常清楚,並沒有。
相忘於江湖,多好啊,距離遠遠的,沒有接觸就沒有更多深刻的記憶,沒有深刻的記憶,就不會在失去的時候有更多的不捨,這就是我內在最害怕觸碰的東西。
得到的同時,我在害怕失去,我在擔心失去的時候,自己不能承受那樣沉重的傷痛,所以,我遠離所有我很在意的東西,妥妥的疏離感把自己武裝起來,還顯得很灑脫,很自由自在。
最近也有在思考關於自己的愛情與親密關係的課題,大概原封不動地 沿襲了以上的思維,妥妥地把自己隔離在人群之外,對遠處的人群遙遙望去,我看見游離在外的自己。
前幾天,看見一段話,描述的是水瓶座對感情的態度,像正中靶心的箭一樣,撞了過來。
“疏離感...述情障礙...與情感世界失聯...對深刻的愛不感興趣或無所適從...保持距離,迴避愛意互動,用理性包裹情緒,為深層的情感缺失,敷上獨立自由的創可貼...”
這大概是我看過的最深入內在的描述,像被看穿了,無法逃脫的感覺。這樣的內心想法,從來只有自己心裡清楚,不曾想還能看到這麼準確細緻的描述,忽地一下,把一直逃避面對自己的自己,一下拉回來,不得不站在脆弱的內在面前,真真切切地去看一看,想一想,自己的內在情感和親密關係是這樣這樣地,被忽視多年。
那天看宋老師分享的關於面對恐懼的感受,身體是有能量在作出反應,可是自己並沒有看清楚“我的恐懼在哪裡”,我還覺得自己關於恐懼的課題可能還沒到時機出現,要等等。但其實,這個課題一直都在,只是沒有被看見。還是那個功課,對得到與失去的恐懼,從小到大一直在我身上,從來就沒有好好修過。看看自己的親密關係,空白空白再空白;看看自己與家人的關係,疏離感,依賴理性,述情障礙...
隨著修行時間的積累,有些事情是比以前要看得開,放得下,於是我以為自己已經內心強大了許多,對失去可以坦然地接受,以為自己已經可以平常心面對。可是沒修完的功課,怎麼逃得掉。與他人的溝通和接觸一直是我感覺到有障礙的一方面,關於這方面的能量,我的觸覺是很冷很冷的,沒有溫度,我不太敢去觸碰它。當我深入地去感受它的時候,我感覺到的是被凍結的能量塊,沒有流動,散發著寒冷的溫度。
前段時間跟家裡說想搬出去住,父母反應很大,不允許。當時我只是想著,我長大了,我想獨立,我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可是我媽說不經意地說了一句“平時已經不怎麼見到了,再搬出去住,一年也見不到幾次了”。我聽完,只是在想,我媽還是放不開手讓自己的孩子獨立和成長。後來幾次想起這句話,還是被父母的不捨撞擊了一下。現在想想,該思考一下,是不是我一直在逃離,給家人的疏離感已經大到他們會覺得我隨時就會飛走的感覺。
“對於深刻的愛,不感興趣或無所適從”,這樣一針見血的描述不偏不倚地撞了過來,也讓我感到無所適從。對於他人給予的不捨或情感寄託,我也不太想看到,因為這些情感會牽扯出自己內在更多的情感,我只會看見自己比對方更多的不捨,難以釋懷。所以面對他人感情的給予,常常表現為冷漠,不回應,我行我素,看似很淡定,其實是以此掩蓋害怕被看見的內心。遠離情感與親密關係,這就是我一貫的做法,然而現在需要去面對自己逃避的這個部分,血淋淋的功課又猝不及防地撞了過來,狠狠地,毫不猶豫地。
因為知道凡事終究會失去,我常聽見自己內心有個聲音,“最後總會失去,得到只會讓失去顯得更痛”。所以一直以來,沒有喜悅地接納得到,只有得到時對失去的害怕和擔憂。大概是這樣的心智模式,一直阻礙著我愉悅地接納得到所有應該得到的事物,同時對失去的害怕和擔憂,又不斷吸引著同頻率的事件發生,於是匱乏感也隨之粉墨登場。內在的問題,不看的時候,尚且可以自欺欺人,這麼認真一看,真是一環扣一環,彼此黏連,讓人驚心動魄。
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拒絕得到,不得即不失,這就是我面對失去的恐懼時,自以為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現在才發現,原來得到是需要這麼大的勇氣的,為何匱乏感一直不走,因為我從來都沒有勇氣去接納得到。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她既渴望被愛,又在努力拒絕愛。”
我既渴望得到,又在很努力地拒絕得到。看看自相矛盾的自己,真是哭笑不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不得不真實地面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