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扁鹊治病微课(20分钟)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板块:关注积累,盘活经验

课件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你知道这几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人吗?(神医)

师:你觉得怎么样的医生才配上“神医”、“名医”? 生:医术高明板书“医德高尚”

今天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神医——扁鹊

师: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说是名医,可是蔡桓公确实死了,是不是徒有虚名,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什么?(相机指导书写——扁鹊、蔡)

板块二、抓住人物,梳理文脉

认真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差不多都读完了,有没有不会读的词语?

师:语言浅显是寓言故事的另一个特点,谁能抓主要人物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三、建构活动言意共生

扁鹊专用医建医笺

患者蔡桓公

时间:

病情

治疗方案:

完成学习单,学生小组学习填写并交流

师:你从上诊笺上发现什么?

生1:我从专用诊笺的日期上“过了十来天”“ 十来天后”“ 五六天之后” “不久”可以看出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

生2:我从诊笺治疗建议“在皮肤,能够治好---在皮肉,可以治好----在肠胃,还能治好----在骨髓,只能等死”可看出蔡桓公的病是由轻到重发展的,假如他能及时治疗,一定会很容易便治好。但他发展到最后却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

生3:我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重,从表及里,从皮肤到骨头。他的治疗成本也越来越高, 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复杂,从一开始的只需热敷,到后来的无力回天。

师:到了最后,我们可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病入膏肓

师相机引导:那么从这里你想到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防微杜渐)

板块四、对比朗读领悟巧妙

  师:你们一字一句读得非常认真,但越来越严重的感觉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这几个词。(课件标红“就能够”“可以”“也还能”“再也”)

  师: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些词语,它们能表达出一种微妙的感觉。不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老师读左边,你们读右边。(课件出示)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而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就能顾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就能够治好;而一旦深入骨髓,就能够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生对比读)

  师:老师改的和课文里的有什么微妙的不同?

  生1:老师改的好像这个病没什么变化。

  生2:老师改的感觉蔡桓公的病马上就能治好。

  生3:老师改的都是“就能够”,读起来不没有表现病情的加重。

  师:就是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把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也来合作读一读。

  (师生声情并茂地合作朗读)

  师:你听,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就像一声声无言的警钟,它们在告诫我们什么、提醒我们什么呢?

  生1:病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及时去看。

  生2:小病不看会变成大病的。

版块五、厚积薄发拓展阅读

本文选自于《韩非子》,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守株待兔都选自这本书。

版块六、布置作业

积累类——说“言“

说出来必须做到的话叫―― 诺言。

名人说的话叫―― 名言。

骗人的话叫―― 谎言。

没有事实根据的话叫―― 谣言。

包含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叫―― 寓言。

阅读类——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韩非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