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


浅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

可笑乎

一【静夜思】

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这一首李白的诗在岁月的长河里流传下来,悄然发生了变化出现两个不同版本,我比较喜欢明代的版本。首先这是一首古诗,不是五言绝句。仅有二十个字的短诗便有三个重字‘头’‘明’‘月’,平仄不符合绝句的格律要求。所以这里用字不受平仄声韵的限制,纯粹为创立意境遣词用句。这是我要说明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读者对文中‘床’的理解。

先看看括号里这段来自书本的资料:

      【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

      以上【】中的资料来自书本,并且百度百科也有同样的注释。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床如何理解都不重要,并没多大的深究价值。李白的诗多以夸张的表达手法,也就是说应用夸张的表达手法本就不需要准确性, 难道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要去丈量核实诗句中的数据是否精确?

   

        须知月光是普照的,除了被物体遮挡外,并不是只照在某个物件上。 难道月光只能照在井台或者井栏上,或者只能照在窗上?所以诗句中的‘床前’是指他所在的地方而已,他目击的前方,就不能无聊的去争论床的具体所指。

      非要追究‘床’的准确意象,那我绝对只认同指‘井栏’的说法。因为井栏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是家园的象征,月光照在井栏也同样现在诗人的家乡一样,提醒了自己‘背井离乡’的处境,由此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但是集合‘疑是地上霜’我又觉得‘床’为‘窗’的通假字也是对的,因为物体放在室内的地板上,口语讲“把某某放在地上”,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  孩子都这么大了,放她在‘地上’ 别总是抱着;  去菜地拔菜时,当有人问起“你要去哪儿啊?”,一般都回答:  我上地里去。

      因此口语中‘地上’一般指室内地板或者没长植物的土地,如掉东西在院子里或马路旁边,我们也说是掉‘地上’了。掉在长有植物的土地上,我们一般口语喜欢上说掉在‘地里’了。诗句‘疑是地上霜’那就应该是透过窗户照进屋里来的月光,怀疑是地上霜,‘上’字作为方位名词讲。若是此处的‘上’作动词讲,那么‘地  / 上 / 霜’就必须是室外。理由是若房顶还在的话,室内的地板一般不会上霜,然此句再反推与‘床前’的关系作判断,则应当属于方位名词的错位对仗‘地上 /  霜’不是‘地 / 上 / 霜’。

    理解诗词文学作品,也要结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诸如:  ‘嘴’和‘口’都是指动物吃食、发音的器官,亦指说话。    但是习惯用语上有所区别,‘口齿伶俐’‘亲口对我说’就不能说成‘嘴齿伶俐’‘亲嘴对我说’;‘嘟着嘴’不能说成‘嘟着口’,‘围墙上开个口子’不能说成‘在围墙上开个嘴巴’,并且由‘嘟着嘴’和‘开个口子’可以区分嘴和口的形状,嘴通常是双唇闭合突出的时候称作嘴,双唇张开凹进去称作口。‘喝口水’不是‘喝嘴水,因为闭合的双唇就不能喝水,只有双唇张开才可以喝,‘喝口水’的口作量词。嘴和口通用的口语如:  闭嘴=闭口、住嘴=住口。

所以我会深入追究‘地上’是室内还是室外,却没必要深究床的具体所指。

      第三、我最关注流传的明代版本的诗句‘举头望明月’,平时我们日常用语将仰望天空说的是 ‘抬头’,此处为什么要用举头? 抬头的动作是头向上仰视,举头当然不是把头举起来像举旗帜一样,而是托举。手托着下巴头微微向上看。那么这个动作和后面低头连贯,先是手托着下巴仰望月亮,然后微微的把手放低,低头沉思,在思念故乡。这是一个沉思的肢体动作的形象描绘。所以为什么用‘举头’不用‘抬头’的原因不是因为古汉语和现代日常用语的语法差异,而是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思乡时的情感动态的外在表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776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27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361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30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1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44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61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5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6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70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35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1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54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3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0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0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类化就是一种举一反三的现象,相应刺激建立相应的反应,从而在其他刺激情境中也会实现相同的反应和效果,从而让学习成果更...
    美美happy阅读 495评论 0 2
  • 看到这幅公主画心就痒痒了,临摹了圈里的大侠自已画了一张。 用勾线笔打了个底。 在把纱裙上的小花细细的画上去。 稍微...
    在水一方含阅读 1,221评论 2 8
  • 红红的辣椒 挂在秋天的枝头 宛如一个个红红的灯笼 ...
    山魂MountainSoul阅读 432评论 9 15
  • 西藏有一个地方,名不见经传,却被称为西藏的“西藏”, 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又有神秘的神山圣湖; 图Byhuqi...
    背包旅行阅读 460评论 3 18
  • 时维三月,春意阑珊。街边的杨柳絮已纷纷然,像下过一阵梨花雨。我想起那年三月的潍城,还有潍城里可爱的人。春风十里,将...
    新枫阅读 17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