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参与讨论,可否让大家轮流发言? 上好心理辅导课,除了要有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修养和技能训练之外,还必须要有课堂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技巧的训练。目前在心理辅导课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更需要多做反思与调整的是心理老师,而不是学生。
⑴学生肯不肯发言,首先要看话题是否切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感兴趣不是设置讨论话题的第一标准,切合发展需要才是心理辅导课问题的首选,而且中学生内心困惑的问题也必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投入讨论的参与热情。
⑵学生肯不肯发言,还要看问题的切入点是笼统的还是具体的。
如果一个话题是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但在课堂讨论中遭遇冷场,那么要考虑的是:问题本身的设计是否切口太大?是否问的比较笼统而不够具体?还要留意的是:问题不能一股脑抛出,而应该逐一呈现。
⑶学生肯不肯发言,更要看团体动力是否真正激活。
如果问题设计切口较小,问题指向也比较明确,但依然打不开学生的话匣子,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将班级大团体切割为次级小团体,在小组里七嘴八舌的自由交流3-5分钟,打开学生的思路,消除自我透露压力,然后再引导面向全班学生的分享发言。
⑷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绝不可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学生。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评估了解所带领的团体当时的动力进程,学生参与讨论的准备心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如何提出问题与引导讨论。
⑸当学生不肯发言时,教师不宜指定学生轮流发言。
这往往消弱了组员的自然回应,也变得被动。在轮候时,他们只会专注于准备个人的演讲,以致无法专心倾听其他人的分享,对组员间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4.为什么心理辅导课上的气氛很沉闷?
心理辅导课是以活动,体验,感悟为外在特征的。最理想的课堂状态是活动时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谈感悟时有感又有悟。如果教龄已达两年以上,上课气氛依然沉闷,那么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⑴气氛沉闷,折射了辅导关系信任度不高。
辅导首先是一种关系,无论是个别辅导还是团体辅导,第一个必须解决的就是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师生关系的核心是信任感,而不是亲和力。
辅导关系出现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是教师对学生衍生了负面情绪。心理辅导教师在上课开始前要能觉察自己的状态,并会先调整自己的心情:最好的办法是在上课之前与开课班级有所接触,教师可以深入班级,听听课,与学生随便聊聊天,和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在没有正式上课前就有与他们在一起活动的感受。
害怕和紧张会使心理教师产生退缩甚至不喜欢学生、责备学生等自我防卫心理,教师的这些自我防卫心理与行为会严重损害自己作为辅导者的专业能力,也会阻碍班级团体动力的发展。所以心理老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要放松,是敞开的状态。
⑵气氛沉闷的实质是团体动力僵滞。
团体动力如果没能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律顺利向前推进,那么问题就可能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目标模糊或者目标分散、游离不定。
②活动主题脱离学生实际需要或者学生不感兴趣。
③活动设计形式不够新颖。
④团体过程的推进缺少结构化。
⑤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幼稚或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导致学生无话可说。
⑥课堂活动节奏拖沓。
⑦团体凝聚力中辍。
⑧教师的亲和力与人格魅力不足以聚拢人气。
⑨班级原有基础薄弱,班风欠佳。
⑩教师的课堂调控组织能力比较薄弱。
⑶团体动力僵滞的要害是教师讲的太多。
当然,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但从大量的不成功的课例中我们发现,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教师不会讲,反倒在教师讲的太多。当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时,无论学生怎样状态,都只会有一个共同的结果:他们开动脑筋、参与讨论、互助互动的主动权已经被搁置了。这时候教师就完全忘却了:心理辅导课的根本特质是依靠团体成员的互动分享来推动每个人的成长。
只有教师做了减法,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去做加法。
说到老师的内功,关键是能否牢记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的本质特征,按照团体动力的规律做临场的催化与引导。
气氛沉闷的原因有很多,团体动力是关键。老师的内功在于能否牢记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的本质特征。按照团体动力的规律做催化与引导。
团体是领导者的一面镜子,一个团体的样子取决于团体领导者。团体会和领导者,领导者的技巧和领导者目前的状况一模一样。一个带有滋养素的领导者,会使成员之间的互动活泼有趣,并且是一个能使自己更富足而非让成员消瘦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