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在写古体诗,但什么是古体诗呢?
相对于现代诗而言,古体诗的字数、韵脚、平仄和对仗都是有规定的。不过古体诗也不是统一的格式,汉魏六朝以及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七言诗叫五古、七古,就是只规定字数和押韵,不讲平仄。唐代以后的诗难度就增加了,除了规定字数,还要讲平仄,押韵只押平声韵。这样的诗就叫律诗。
叶嘉莹曾经说,七律是设计得十分精巧的艺术品,不仅诗的思想性好,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抑扬顿挫。律诗写作难度比古诗高,以七律诗为例,字数规定为八句56个字,不能增加和减少,第2、4、6、8句的末字要求押韵,中间4句要对仗,字数之间还要平仄间隔。所以,律诗要写得好就很难。
我看到很多今人写的冠以五律和七律的诗,格律虽然没问题了,但诗的立意却牺牲了。很多人写一首诗,冠以“五律”或“七律”,我想他一定有一种很得意的感觉,就是他觉得他会写诗了。按今人的文字功底,要写出既要满足诗词格律,又要满足思想立意,是非常困难的。我看得出很多人是为了平仄,为了押韵等等,而牺牲了诗的内容。
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我倒觉得古体诗爱好者不妨写一些五古七古,不讲平仄,但押韵,平韵仄韵都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思想立意方面,写出高水平的诗来。我觉得古人经常朗读诗,但今人却主要是读诗。所以平仄声相对次要一些。
但平仄声也不是一点不讲,写古体诗讲平仄历来有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就是强调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的重要性。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写诗的思路,就是要求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讲平仄,而其它部分不作要求。
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有两句诗,如果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韵),那么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反过来,如果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韵),则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这样,哪怕这两句诗里的其它字平仄声都不讲,读起来也还是好听的。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写古体诗的难度。
都道同学情意长,昔时友谊怎能忘?
求是园里芳草绿,西子湖畔桂花香。
早读临窗日初照,晚习挑灯夜未央。
适逢佳节当共勉,明朝前程不可量。
这是我写的一首怀念大学时光的七言诗,押七阳韵,除了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讲平仄,其它都没有讲。但全诗的思想性和可读性都很强。
相对于七言诗而言,五言诗要容易一些。初学古体诗,可以从五言开始。其实,五言诗写得好,一点也不输七言。
荏苒光阴逝,冬去又一春。
花似昨日花,人非去年人。
世事多难料,逝去了无痕。
未知从今后,心意谁与论?
这是一首五言诗,在春天来临之际,感叹时光流逝,年华不再。
另外,我推荐大家可以写一些六言诗。六言诗写出来就如同白话文一般,难度比五言还要容易。
翻看旧日相片,回忆匆匆那年。
同学青春年少,快乐亲密无间。
昔时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人生白驹过隙,岁月光阴似箭。
但愿各自安好,相见不如怀念。
这也是一首怀念昔日同学的诗,深情自然流露,读来亲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