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为什么不能是个女人呢?
唐僧是个女人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甚至沙僧也可以是个女人!
最近,澳大利亚要翻拍《西游记》,将师徒四人中的师傅和三师弟的角色设定为女人,而且扮演者皆为白人演员。
这一消息让国内《西游》许多学者们颇为气恼,一则不尊重中国经典文化,任意改编;二则不启用华人演员,有种族歧视的成分。
若依我个人而言,唐僧是男是女又何妨?演员是白是黄也没什么大不了。
这好比中国电影《夜宴》由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发展而来一样,不一定要用英国演员来表演,也不是必须要把故事背景放到丹麦。
英国人也没有因此而气愤我们篡改他们的经典。
一
大学时期曾上过一堂令我至今难忘的课。
课上,教授让我们讨论历史古迹是否应该保护?若保护,应采取何种方法?
自听到“文化保护”这个词汇以来,所有的声音都在诉说着必须要“保护”的观点。除此之外,别无他声。
我遵循这样的观点回答了教授的问题,自以为像对答高考试题一般,满满当当的毫无遗落。
“历史古迹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物化存留......
对于历史古迹的保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政府的、社会的、科技的......”
之后或之前的回答者,基本上与我的答案相仿,毫无新意。
直到我听到那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观点时,我才意识到这节课没有白来。
躲在后门看哲学书的那个男孩站起来:“我认为没有必要保护!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该诞生的一定会诞生,该灭亡的一定会灭亡。与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不可逆转的事情上,不如去发展新生事物!”
这样的观点,让我思索很久,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承认有其道理。
难以接受的原因在于,如果接受这样的观点,那就要背叛自己一直在坚守的观点。那是对前期付出成本的割舍。
最后,那男孩的话还是被我记在心上。
二
文豪王尔德的剧作中有一部叫做《莎乐美》的戏剧,主人公莎乐美因为得不到施洗者约翰的爱,从而因爱生恨,借希律王之手砍下约翰的头颅,而最后,莎乐美也被希律王处死。
初看之下,约翰之死的原因必然归罪于莎乐美。如果我们把莎乐美的故事往前倒一倒,又能看出一幅新鲜的模样来。
故事的最初版本出现在《圣经·新约》中,希律王杀兄娶嫂被约翰指责,却畏惧约翰传道的力量,每日如坐针毡。
一次宴会中,王后(嫂子)的继女莎乐美用舞蹈赢得满座赞赏,希律王承诺满足莎乐美的任何要求。莎乐美与母亲商量过后,决定‘要约翰的头颅’。
这样看来,最初的故事其实是希律王和王后为除掉约翰而设下的阴谋,莎乐美不过是任人移动的小棋子吧。这个听妈妈话的女孩,当时才12岁,之后有过两次婚姻并生育三个子女,度过平凡安稳的一生。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莎乐美却早已变成任性、疯狂的恶女的形象。
从不谙世事的少女形象发展成为任性疯狂的恶女形象,亦是千百年来诗人、作家、画家的功绩。一次次的改写、改编才最终形成我们所认知的莎乐美。
孙悟空的最初形象来源于印度的石猴传说,而在《西游记》中,这只石猴成了上天遁地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
将各种故事揉捏在一起的《西游记》,谁说不正是变化中的“莎乐美”呢?
三
在电影未发明之前,人们想要看表演只好去剧院。在偌大的剧院里,为了让最后排的观众看到演员的表情与动作,舞台表演形成夸张演绎的程式。
当观众们进入默片时代后,电影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不是夸张而是丰富,透过丰富的肢体与表情传递出言语缺乏下的情感。
再向前发展到有声电影之后,荧幕上的演员开始对着观众说话,表演的方式又有了新的变化。
电影《雨中曲》中有这样一个角色,她在默片时代是备受观众喜爱的女演员,却在有声电影到来之后,因为嗓音难听的原因而处处碰壁。
甚至在电影《日落大道》中,更是塑造了一位从默片时代陨落下来的巨星,诺玛这样的形象。诺玛沉浸在她默片时代的辉煌当中、无法自拔。说是遗世独立也好,天真可笑也罢,看不到时代的变化她亦是可怜。
唐僧以女性形象出现在荧屏上起源于日本第一版《西游记》的电视剧。正是因为日本版《西游记》出现,才刺激到六小龄童版《西游记》的开拍。
无论当初日本版《西游记》是在怎么的想法下形成女性唐僧的形象的,而澳大利亚版《西游记》借鉴的正是日本那一版本的《西游记》。
各种各样版本的诞生,不失为一种新颖的尝试,也许会成就不同于以往的“西游形象”。与其故步自封,不如与时俱进。
自己的宝贝别人碰不得,这样的观点也可以改成:大家都看见的才能算存在。
也许有人会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