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hungry, Stay young”
张一鸣 ,今日头条创始人,2013年,他先后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和《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后来,我陆续加入到各种创业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很多毕业生共处过,现在还和他们很多人保持联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况。总结一下,这些优秀年轻人有哪些特质呢?
昨天,他在演讲中分享了他的观察:他在这10年里遇到的优秀年轻人,都拥有这5大特质!
第一,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
张一鸣举了个反例:
有个前同事,理论扎实,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发展的就不是非常好。
而我们区块链从业者,都是被新技术推着往前奔跑的人!
毕竟,如果没有好奇心,谁会来玩区块链呢?毕竟,2018年的区块链,对90%的中国人来说,陌生得像1998年的互联网。虽然有少部分人在用,但更多的人觉得是无法理解的高科技。
如果时光倒回到1998年,你说互联网是趋势,人们会问:
什么是模拟电子技术?
高级语言是什么?比汉语还高级吗?
汇编语言、编译原理又是啥?
服务器是啥,web前端又是啥?
这些名词怎么联系到一起的?
就像现在的大多数人谈及区块链时,也是一头雾水:
什么是分叉?硬分叉和软分叉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隔离见证?闪电网络?雷电网络?
什么是热钱包冷钱包,智能合约又是啥?
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对新技术、新工具的好奇心和热情!
现在进入区块链领域的人们,就和当年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前辈大佬们一样,对新技术、新工具,充满了好奇心与热情!
第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
头条刚起步时,每日1亿的启动次数,很多人觉得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呢?然而,现在大约5亿次/日。
乐观的人会相信,会愿意去尝试。当时确实没有把握,但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的人,会更愿意去尝试。
必须承认,区块链虽然能够解决信任、提高价值传播的效率,但目前因为吞吐量、交易确权的速度等等性能上的瓶颈,这一技术是否能够为各行各业带来飞跃,确实“没有把握”。
技术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然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的人,已经开始布局区块链领域了。
比如马云,他一方面在访谈中提及“我自己认为比特币的技术功能十分强大,即使它真的起作用,全球的贸易和金融将完全改变,但我不认为我们准备好了。” 另一方面,大刀阔斧地布局区块链领域:蚂蚁金服旗下的“街电”、”无感支付”、“公益捐款”等等,都是以区块链作为基础。
第三,不甘于平庸。
其实走向社会后,要设定更高的标准。不平庸,并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而是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因为心中有着高目标、高要求,人才会一路披荆斩棘,追求成功。在区块链的领域里,短短3年,人才缺口暴增25倍,核心技术人才身价狂涨。赶上区块链的风口,就可以和趋势做朋友,和未来做朋友。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第四,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
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此时的区块链,和任何新事物的初期是一样的。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每一个新技术出来时,都要面对各种质疑,但也不乏一些胆子大的从业者与投资人。市场教育,总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任何新事物,总是在多数人的质疑声中一点点长大。
谦虚地,同时耐心踏实地耕耘,不计较一时的怀疑与否定。到最后,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才能摘得最甜美的果实。
第五,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
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区块链是“小众”的。人才需求与供给存在明显的断层,据某知名猎头估计,预计目前国内的区块链人才总量不足一万人。然而,上海某位TMT行业分析师看来,1万人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估计了,国内区块链核心人才,不足200人。
就职于北京某家区块链公司的朋友坦言,时常会有“全能担当”的感觉,工作上时不时需要运维,还有区块链框架设计,有时还会被客户约去科普区块链解决方案。桌子上一大摞书,随时都在学习。谈及行业前景,他表现得非常理智:“区块链技术极有可能是颠覆性的,然而,这项新技术还正在萌芽生长,如果过于渲染,可能会捧杀这项技术。”
张一鸣的演讲引发热议,是因为比较贴切的解答了当下人们的一个巨大困惑:人与人的差距,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天赋还是努力?基因还是环境?种种说法,仿佛都对。然而就像他观察到的那样:许多人本来很聪明、拥有很好的资源,也不可谓不努力,但成就平平,让人惋惜。而有好奇心、对新事物保持开放性,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不甘于平庸,耐得住寂寞,对重要的事有判断力的人们,才能不被单一的既定规则和思考方式所限,懂得“顺势而为”,赶上新时代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