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个问题,一个回忆,一个答案,一个故事。
有时候,我们想要去解开问题身后的答案,不管怎样,对别人,亦或是对自己,过程往往如剥洋葱。因为我们不曾知道这个故事后面背负了什么,经历过什么。如果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人生,它会尽一切的可能去剥夺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即使当答案真实的放在眼前,当故事重现眼前的时候,想要寻找答案的我们,是否还能有足够的勇气去睁开眼睛,坦然面对。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取舍、不停放下的过程,每个人背负着不同的宿命。取什么,舍什么,拿起什么,放下什么,遗憾的是,从开始到结束,我们总是来不及学会告别!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这部影片上映于2008年,是自《辛德勒的名单》之后的又一部囊括了奥斯卡、金球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作的影片。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执导,根据印度作家维卡斯·史瓦卢普的作品《Q&A》所改编的一部反映当时印度社会最底层人民生活的题材。
影片故事叙述上,博伊尔釆用好莱坞的叙事风格,整部电影大量使用顺叙、倒叙、插叙及平叙的手法,多线叙事频繁切换,使影片中每一个呈现的问题都围绕着主人公贾马尔的成长,不停地相互穿插,铺垫。
在贾马尔的人生回答中,自然地带出问题与答案的情节由来,却不会让人感到有丝毫的突兀,从而使影片故事连贯流畅,奔涌而出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共鸣。
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影片能把一个人口大国所面对的种种社会弊端都表现出来,直击人心,并且如此贴近现实,不得不说,除了导演的拍摄电影的艺术个性,演员角色的的把握到位外,其成功的重要之处就是贯穿于整部影片一个个故事枢纽的剧本。
构思独特的故事线,朴实无华的回忆线,细腻丰富的情感线,在贾马尔开始诉说人生之中第一个故事时,三条主线随之平行环绕,而当影片结尾时,三线合为一体,不断冲击着观众内心深处的脆弱,让人的感观、视觉、心理在故事的空间维度里得以释放,沉淀,升华。
Q & A(问与答)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是一档印度电视综艺节目,如果答对九题,便会赢得二千万卢布的巨额奖金。电视节目组为了加大难度,出题的范围涵盖历史、文学、娱乐、常识、体育、军事甚至宗教文化,许多大学教授、博士、律师、百科专家过半程便铩羽而归。
而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印度少年贾马尔却一路闯关,当他离二千万卢布只有一步之遥时,主持人怀疑其作弊将他送进警局,在里面贾马尔遭到殴打、电击,但他并没有屈服,他只是淡淡地反问警长,“因为我只是个穷得叮当响的茶水工,所以我就应该是个骗子,是吗?”
随之而来,在这场荒唐的审讯中,贾马尔开始一层层剥开自己痛苦辛酸的童年记忆和触目惊心的人生经历,问与答的故事如同体内的血涓涓流出。
三个火枪手
在电影中,童年时期的三位小演员功不可没,为影片开头与故事叙述剧情的过渡完美搭线。影片中扮演幼年贾马尔和拉提卡的两位小主角,其实是来自现实中十分贫困的家庭。正是因为真,影片中孩子的语言表达得很到位,表情形态发挥得很老练。
孩子的纯真是无法做假的,他们原本就来自在一个两极极端分化的世界里。富则贵,穷则贱的观念从小便烙印在他们心底,在金钱面前的卑微与低贱,在贫民窟里的肮脏与悲惨,在宗教冲突中的仇恨与杀戮,在阶级歧视下的麻木与不仁。
这些,都无时无刻、无穷无尽地陪伴着他们的童年。他们还是孩子,不幸的是,过早地懂得害怕,懂得疼痛;庆幸的是,相伴着懂得珍惜,懂得友情。
在影片讲述童年故事中,导演丹尼·博伊尔没有加入太多的语言描述,更多的使用手持摄影跟拍技巧,近距离感受孩子们被追赶逃亡时的呼吸与心跳,映射出这个社会的不安全感和对孩子们的二次伤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尤为可贵,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和逼真效果!
命中注定?只是别无选择
一部取材于印度本土的电影,虽走的是西方好莱坞模式的线路,但最终还是无法跳出印度文化、思想及信仰上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导演丹尼·博伊尔也无法驾驭剧情发展的趋势与尺度。
就宿命论而言,在命运面前,人只能顺天应时而非尽于人事!贾马尔成功逆袭人生,并赢得美人归,这样的结局本身符合了印度文化的发展需求,也契合了美国式电影的结局格调。
两种不同文化的踫撞,反而造就了一种独特立行的影视效果,悬念迭起,惊心动魄,浪漫情怀,引发深思,震撼心灵。
丹尼·博伊尔巧妙运用了多元素文化背景,结合自身的艺术思维,全程向观众从时间轴、空间轴立体地展示故事情节,甚至导演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无声的透过一个个镜头来让观众切身感受,让观众不自觉地跟随镜头去寻找那些散落在地上的记忆。
这,就是一部优秀经典电影的可敬之处。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没有人会在乎你,人之所以一边抱怨,一边安逸,是因为还有选择!选择太多,有时还不如别无选择。
这才是选择的真义。当自己有时候觉得前途迷茫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静下心来,自问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