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数普通人而言,与其苦苦把自己陷入“头脑游戏”进行所谓的选择,倒不如面对现实,“有效地榨干自己”。
有这么一个长着天生坏学生模样和坏脑子的孩子,因为成绩差备受歧视,唱歌成为他唯一的自尊来源,从高中时代就开始在餐厅做歌手。
当时的歌手有两种,一种是“驻场歌手”,用专业唱歌迎来掌声雷动;一种是“嘉宾”,需要不断赶场,不仅要会唱歌,还需要负责调动现场气氛。
比起来,嘉宾的收入更高,难度也更大。
为了这份高收入,这个人选择“榨干自己”——他组建了一支乐队,一边旅游一边演出。
然而不幸的是,在唱歌这条路上,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直至歌厅行业由盛转衰。然而多年“自我压榨”下来,他成为一个集唱歌、舞蹈、主持样样精通的“老油条”。
再后来,一起搞乐队的兄弟给他打电话,说有一部电影需要一名会说山东话的演员,力荐他过去,演出了生平第一部电影,竟然获得了成功。
这个人一鼓作气,干脆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那一年,他28岁。
32岁,他出演电影《疯狂的石头》,正式开启了演员的职业生涯。
没错,他就是黄渤。
从初涉影视圈到真正火起来,黄渤一共拍了22部影视作品,其中只有4部收获好评,其余18部被骂为“烂片”。
但我们再次回顾他的过去时,你会发现,他每一步都不遗余力地投入甚至榨干自己,直到尝试出一条有所成就的演员道路,偶然的背后更多的是必然。
唱歌的经历让他台词功底深厚,舞蹈经历使他的表演具有形体感染力,多年赶场经历使他锻炼出了超高的情商,在业内的口碑和人缘极佳,这一切,和他对待每一份职业经历的认真程度不无关联。
只有我们回过头去看时,才能明白什么是“连点成线”“功不唐捐”。
当下即道场。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非要走到自己设定的路上才开始全力以赴,这是最愚蠢的做法;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分钟的工作做好,唯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内功才会增强,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要知道,曲折的人生并不可怕,大多数人正是毫无曲折地一路滑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