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要“活出自己的模样”,恰恰是因为年过而立已近不惑的我,依然未能活出自己的模样。
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我看见自己的无数个小我,他们有的恐惧,有的焦虑,有的渴盼,有的贪婪……说的婉转些,是自己不够强大。而说的直白些,那便是我的胆小与懦弱。
去年的一次聚会上,一位同事对我的评价是:人特别好,托付的事情从来没有拒绝过。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那是对我的褒奖,而现在想来却越来越觉得是无比的讽刺。
就像武志红老师在课程中经常提到的:性和攻击欲是人类力量的两大源泉。而我却一直没有活出自己的攻击性,哪怕是维护自己立场的拒绝。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依然会去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转,不自觉地去解读对方语言里的信息,然后按照对方的期待做出自己的选择——表面看来是我自己的选择,潜意识里却是自己在听从别人的意愿而选择。
但最终,那是我的选择,我要为此而负责。
面对事情的真相会很痛苦,因为它让我看见了我自己一直以来一直在逃避的东西:恐惧,对失去的恐惧。
我是如此地害怕失去,所以总想要努力地把自己改变成别人喜欢的模样,我一点一点地雕刻着自己,也在一点一点的雕刻中丢失了自己。
虽然容颜上已经留下岁月走过的痕迹,但我心里住着的却依然是那个儿时被寄养在重男轻女的祖母家的小女孩,唯有倚靠附加的价值才能得到他们偶尔的关注和少的可怜的爱。
没有附加值的我,不值得被爱。
不迎合别人的我,不会得到爱。
这是不是可以解释我一直想要自己更优秀、更有好人缘的原因?
在一次次看来和听来的经历中,我看到了生命的漫长与短暂,也看到了生活的浅薄与厚重。
在一次次的痛苦和反思中,我感受到了自己那个干瘪的内核想要重新饱满的渴望。
我想要慢慢活出自己的攻击性,就像不久前那次和同事的据理力争。说来是狭隘了些,但那次经历却让我舒畅,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力量。
赖佩霞将找回自己的旅程称作回家的路。那条路势必坎坷,但却是找回自己的唯一的道路。
或许有的人不用学习,就可以达到一个很舒展的生命状态。
或许我尽力去改变,却依然勉为其难。
但至少,现在的我在路上。
很喜欢一句话:勇敢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却依然选择前行。
把这句话,送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