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在收听罗胖逻辑思维栏目中,罗胖对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历史人物做了剖析,虽然简单但让我感觉非常深刻,李世民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也是早就其成功的关键,第一、积极主动,在战场上,一直都是身先士卒,经常亲自带领几十人就独闯数百倍于己的敌营,而且还能不死,胆量咱就不比了,这位绝对是军神级人物。从这里自己能够学习的就是遇事积极,从不按常理出牌,经常逆袭对手。同时,也起到了“服人摄心,其志无改”的效果,军队也会士气大振,心甘情愿为其肝脑涂地。第二、广结善缘,明不远恶,智不拒贤,善恶咸用也。秦琼,字叔宝、尉迟敬德等豪杰;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超一流谋士都拜在其门下,可见其人格魅力之大哉!
经过收听罗胖的分析,一下子对李世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为了进一步了解李世民这个人物,我在在百度李世民吧中,找到了一篇比较详实的对他从16岁到27岁这段时间的文章,简单了解了秦王的奋斗史。当然,成功的人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想学也学不来,但其做事、处世的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同时,记住多观察失败者的经验教训,客观性会更强一些。
李世民在父亲李渊太原起兵后,表现的非常主动,在西进长安的策略就是首先由他主动提出的。再看大唐太宗文皇帝年轻时候给他爹写的这表:太宗上表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复汾、晋。”——《旧唐书卷二 本纪第二 太宗上》,于臣子于儿子这都是非常优秀的、敢于担当的,能不让他老子高兴吗?一个企业在初创之时,就是需要像李世民这样的敢于承担责任,积极大胆提出意见的人,领导不重要他,还能重要谁呢?所以,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
李世民在浅水塬之战中,前期因病无法指挥军队,将军队交给刘文静和殷开山指挥,因二人未能执行李世民的“泰然处之、静观其变”的军事策略,贸然出兵,结果大败。李世民并未因此受到影响,重新组织军队,又重新启用二人戴罪立功,也深得上天恩赐,敌军首领薛举突然病亡,儿子薛人果虽然也是身经百战,但在谋略和耐心上显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在与李世民对峙两个月后,因粮草殆尽,率军与李世民决战,李世民派让行军总管梁实到浅水塬当诱饵,将敌军主将宗罗睺紧紧吸引,李世民瞧准机会,带领主力从侧翼进攻,一军歼灭敌军主力,然后亲率2000铁骑对败逃的宗罗睺进行追杀,当时随军将领窦轨对秦王说敌军很快就能撤回折墌城,并以此据守,而我军只有2000人,根本攻不下来。秦王根本没有时间解释,亲自率军紧紧追击,并将折墌城团团围住,待步兵主力到来后,已经被吓破胆的薛人果乖乖率众投降。得胜后,秦王才对众人解释道:薛秦军队都是陇外之人,骁勇得很,我们虽然出其不意打败他们,但是斩获不多,如果给他们以喘息之机,他们就会缓过神来重新聚拢,据城坚守,但是我们一路追,彻底把他们打散逃回陇外去,击溃城里城外所有人的心理防线,就能一举吓得他们再也没有战斗意志,只能投降了。众将都为秦王的胆略而折服。
在李世民平定薛举、薛人果后,晋阳告急,刘武周挥师南下,连克榆次、平遥、介州等地,并州总管李元吉招架不住,节节败退,李渊无奈又派裴寂与宋金刚鏖战度索原,结果全军覆没,无奈之下,只能退兵长安,并打算从此据守关中。但是李世民认为此事关系重大,若如一人双足,被人削去一足,无法行走一样,上表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服汾、晋。首先,秦王领军驻柏壁,派秦叔宝、殷开山在美良川大战尉迟敬德,大胜而归,军中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纷纷请战,秦王分析形势,面对强敌不宜“速战”,应当“坚壁”以挫其锐,事实证明,秦王头脑是最清醒的。在两军相持5个月后,宋金刚部队因粮草殆尽,主动撤退,秦王抓住这一时机,分别在吕州、介州两天内战斗数十回合,最后,进至高壁岭,士兵都已经精疲力尽,但秦王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军队紧随其后,追到雀鼠谷,一日八战,斩敌数万,秦王两日未吃饭,三日未卸甲,最后在休介城将宋金刚杀得大败。最后逼得刘武周弃晋阳逃走突厥。
经过以上对李世民简单浅显的分析,我发现在他身上有一股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够“穷追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劲,这在许多成功人物的身上也能找到影子,比如:投资之神-孙正义,为了能够和大野洋子在一起,刚上高中的他,仅仅用了两个星期就完成了跳级以及高考的创举,并且考上了大学。
从他们身上,也让我深深感觉到:成功不但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更是为全身投入,迅速突破的人准备的。所以,遇事积极主动的态度,其实就是元认知运用的一种表现。最后还是归结到对元认知的刻意训练上。磨练心性,提高心智,这也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