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第二则是顺延了第一则里涉及三层“关系”的内容(与环境,与他人,与自身)。孝顺父母、恪守本职还有接受自身现实,脚踏实地地努力,无他,仍然是涉及个人需要厘清个人与周遭,与自身的关系,不是处于否认、回避或对抗的消耗状态,而是接纳顺应的状态,明晰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样自身的潜能就能安然的得以发挥,外在的资源将成为自身达成的辅助,而非牵绊或阻扰。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放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孝”、“仁”自然有着因时而异,因人而别的不同理解与感悟。但,内里是否有着某些很根本的部分,一直在做着牵引,让某些信念一直得以延传,在我看来,相信,一定是有的。
先说“孝”,由此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愚孝”,“父权文化”,“传统等级”,“界限”,“物理界限”,“心理界限”,“自我的形成”等等,还有那个已经中外闻名的落水救人先救谁的问题。其间涉及了多少种对“孝”的理解和不同部分的认同,一时无法做更多的展开,也不想做过多的文化差异下导致的思想差异对比。此刻,最想说的是一个词,“接受”,就是不带评判或不甘的去“接受”自己的出身本身,我想,这个是我能想到的,对“孝”的最大的理解,不对抗,不回避,不否认,不埋怨,而是全然的接受来自远古就已经开始的命运之途与家族位置,接受那个真实的自我。当然,必须强调的,“接受”不代表无为,而是,直面现实后的竭尽所能。这个,就是我所理解的“孝”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包含其中的根本。
顺着这个思路,“仁”,也就显现出来了,“仁”通“人”,人性本然,各样环境,各样境遇,各样状态下,各样的呈现,本无褒贬,本无高低。后因不同需求,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主导,有了对其可呈现状态的,各样的允许与不允许,是统治,是秩序需求,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人本身一种保护。而抛开这些附加的种种后,“仁”,就是表示着,对各样人性不加评判的,无分别心地,对其存在的客观性有着全然的接纳。
另外一则,组里一开始对于标点版本的不同,让我自己的联想到,有时,很多人会感叹,老祖宗太厉害了,在那么多年前,那样的境遇中,就已经能参透多年后的种种。我开始对这样的想法与态度,也是很大认同性的非常地感叹,但,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中,会越来越觉得,古人凝练的智慧问句之后,所包含的内容,与现在加入了更多时代变迁,与人类经验这些种种后,某些本质,或依然相关,但具体的所指,自然会各有不同。若把现在的格局,反过来非要用过往的经验去框限住,什么都往一种方向套,甚至用神化了的古句,为自己的一些状态找一些开脱说辞,或是用作道德攻击的工具,我想,这种局面,就算连孔子本人,也是所不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