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建筑的人说,任何东西里都有建筑之理,学哲学的说,每一把剃须刀都自有其哲学,学法律的会说,每件事情里都潜藏着冲突。在一门学科里呆过一段时间的人会觉得用这门学科就能给生活一个终极解释,认可了这门学科所赋予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前几天听清华大学教授毕业典礼演讲,这个教授是做结构生物学的,说到底人是什么,人和生其他的生物一样,不过就是一个集成的化学反应器。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表现为所学所钻深入思维痕迹的差异。学法律的人,预防和解决冲突的思维意识比较强,具体表现各种各样。
有次和一在大学法学院做老师的朋友聊天,她说,她的朋友说我们学法律的人不讨人喜欢,事儿掰得太清楚,让人感觉太分明,我们学法律的人又觉得没学过法律人的挺笨(呵呵,局部啊),二条线的问题能解决成一团麻。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生了件事,看出法律人的毛病,我给一朋友发微信,
第一条:某某,××材料发你邮箱里
第二条:了
朋友回复:学法律的,就是严谨,不补最后一个字,我也不会理解错
当我看到朋友回复,我笑哈哈了,我当时发现第一条没打上“了”就发出去了,习惯性地来了个第二条,我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因为不补上那个“了”,我就感觉很难受,补上,就舒坦多了。
法律思维对人无情对事有力,其实看似对人无情,对事有力是对人有情的另一个侧面。
参加了个会,讨论用法律问题解决一个事务,参会的人分二部分,一部分是从事法律专业工作没接触过那个事务的,一部分是没学过法律从事那个事务的,二部分人得互补起来,共同解决一个问题,你提供法律,我提供事务。你说我听,我问你答,二部分人的沟通和磨合需要很多个来回,如果那部人虽然没学过法律,但若有好的法律思维,双方沟通起来就会更加快速和有效。
从我们生活中常犯的错误的角度谈谈具体怎么用法律思维沟通。
很多人在表达上往往是怎么痛快怎么表达,不是怎么有用怎么表达。看一个通俗的例子,如A表述借给B钱,B不还的事实,A常常这样说,我和B是多年的交情了,他苦丧着脸说孩子没奶粉了,夫妻俩个都没工作,看他那可怜样,我能不借给他吗?于是我就借给他2000元钱,后来一直没还,还说没借过钱,有B这样的朋友实在倒霉,我再也不和他来往了。从法律角度应该这样陈述:2016年5月6日,B来我家向我借2000元钱给孩子买奶粉,说一个月后还,当时我父亲在场,我没有现金,就用支付宝给了B2000元钱,备注了“借钱”,B没打借条。我通过电话和短信方式跟B催要过几次,短信还没删。是不是第二个表达更是给你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想要的表达。
要实现有效表达,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逻辑清晰。一定要清楚你不是在碎碎地说家常,是告诉不知情的人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能让对方把握住面貌。不要夹杂情绪,也不要想着推卸责任,哪怕你遇到的问题让你伤心欲绝,损失惨重,你也要牢牢记住,你不是来苦诉的,你只是提供你知道的事实,你可以分层次,第一层,为了让听者最快了解,也能记住,就先把事情的骨骼说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层,说一下你遇到的问题;第三层,说一下问题解决上存在的困难。
二是表达条理。一般是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表述,表达过程中注意二元结构,即你做了什么,对方做了什么,或你没做什么,对方没做什么,如果还有第三方、第四方的话,在二元结构的基础上把其他人插进来,事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先说主要的,后说次要的。第一次表达能基本说明白事实即可,在随后的沟通中再强调和补充。
三是全面真实。有些人在表述事实时,对提供法律帮助的人不是完全信任或出于掩藏心理,避重就轻,甚至和事实的本来面貌不符,或心理上难以接受事实的发生,不由自主地美化了自己的行为,但全面真实,非常重要,不同的事实会有不同的法律建议和应对策略,把事实全盘说出有时确实需要过心理的坎,可以在问询中一点一点地做到说出事实的真实面貌,但不能编造谎言。
四是体现证据。在表述事实上,证据是其中重要的点,着重强调,如A和B交易过程中有转账记录,有谁在现场,有发票等等,是事实里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没有一些关键证据的时候,要强调说明,如没打借条,没签合同口头约定等等,这时需要寻找辅助证据,如支付宝转账记录。证据是生活性很强的一个东西,大家多多少少都对它有所了解,对“口说无凭”这四个字谁都熟悉,但在具体做事中留意和重视证据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发生问题后,就死磕,吆喝老天做证。
法律思维对我们的生活非常有帮助,当我们遇到问题,需要律师帮助,或需要出庭陈述时,你更能切中要害,让律师或法官听明白,维护好你的利益,即使没到遇到问题,也助于帮我们预防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