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跨界?
跨界是什么?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跨出你原来的领域,在另外一个领域有所建树。
现代社会跨界的人有很多,他们跨界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不要拿爱好当工作”,有些人从事一份工作,另外又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工作,把第二份做精做细之后,发发展得比自己本职工作还好。比如秋叶老师,他本是一所大学的教师,但因为ppt做得好,现在一边教书,一边教大家做ppt;有些人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继续下去。不得已,只能涉足其他行业赚钱以维持本职工作的发展,例如薛之谦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做淘宝、卖火锅。
这样看来,跨界是在本职工作基础上,另外培养一个兴趣爱好;跨界是同时拥有多重职业身份。
那么跨界有什么实际用途呢?跨界,我们可以做自己以前想做都一直没有做的事;可以做自己从来没有尝试的新鲜事物。如果能把除了本职工作外的其他工作做到极致,那么跨界还可能给你带来实质性的收入。
2、哪些人会更渴望跨界?
跨界听起来非常高大上,那么哪些人会更渴望跨界呢?
“君子爱才,取之有道”,渴望拥有更多收入渠道的人,更愿意跨界。
以写作为例,自媒体兴起时代,非专业人士也能自由创作。很多人纷纷加入自媒体大浪潮中,想成为时代弄潮儿。当看了一些以咪蒙为代表的自媒体成功案例后,很多人开始想,“我是不是需要发展一个兴趣爱好,最后还能通过这个爱好赚点钱?”
当下或者未来面临行业倒闭危机的职场人更愿意跨界。
无论任何时代,个人命运总是与国运紧密相连。国家的政策就是风向标,它指向哪里,我们就会走向哪里。以前实体银行非常赚钱,一位银行职员奖金就等于普通白领一年的薪水。随着网络金融平台的出现,实体银行业务大不如以前,银行职员收入大大缩水。很多人都自愿从银行辞职转行到其他领域。所以,以银行为代表的行业很多人都在被迫跨界转业。
3、
是不是现在你也想跨界了?
当被社会各种“成功学”洗脑,或被迫强化各种“危机意识”时,我们都像被打了满格鸡血一般,只有一味前冲的劲头。但是,往哪里冲?冲到什么程度呢?不知道!
如果你喜欢说话,你可以做演讲。练习如何吐字,发音,如果你的声音好听,还可以去做主播。现在很多平台都需要主播。比如大的公众号或者荔枝电台。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你可以去做视频直播,你可以成为大家的“知心大姐”或“知心大哥。”能力强的人,还可以成为职业“咨询师”。
如果你喜欢把自己所看所思所想写下来,你可以开始写作。如果你文笔好,观点独特,可以帮企业写软文,也可以自己创作出书。不管哪一种都能让你名利双收。
如果你喜欢阅读,你可以去看大量的书,做一个知识管理者。古代的时候,地主们喜欢雇书童为自己读书。现在人工作繁忙,也一样有听书的需要。你可以通过有声读书,把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
如果你是喜欢画画,你可以开始绘画。即便摄影技术再好,很多人也愿意也依旧喜欢手画图。曾经有一个妈妈生产完后,闲来无事自学绘画,最后从一个业余爱好者成为一个知名画家。现在都已经开始到处演讲开讲座了。
如果你喜欢摄影,你可以去学习摄影成为独立摄影师。智能再先进也是人发明的。智能化再强也未必看见每个人眼里所发现的美。
独立摄影师工作自由,你想接单的时候接单,此外,还可以选择不同城市的单,借此到处旅行。这样听来也是一个既能赚钱,又能旅行的好工作。
……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选。总有一行适合你。
4、跨界,你准备好了吗?
可是,问题来了。你是真的想要成为一个跨界人士你应该以什么样的心理去跨界?出于理性还是感性?
在高尔基的《童年》中潘可夫问罗马斯为什么想通过革命改变社会底层人的想法,是出于感情?还是理智?
同样的,如果要跨界,你是出于单纯的尝试还是理智选择?
如果是尝试,我们很可能涉及了一个领域,遇到一点困难,吃一点苦就会放弃。甚至会因为发现其他更有趣的事物,你马上放弃手头的事,屁颠屁颠地投入另一个领域的怀抱。这种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结果是:什么也学不会,什么都做不好。到头来,不但跨界无从说起,还白白浪费了时间。如果时间就是金钱的话,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行为。
当然,如果出于理智。我们遇到再多的困难都会想尽办法去突破。和菜头谈到匠人精神时说:如果一开始就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做不好就不去做。那么我们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做好。这好比做产品,你需要不断地修正方案,让自己的产品越来越趋于完美。在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升级你的产品档次。这样的精神才能算是匠人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匠人精神才有资格去跨界。因为跨界并不是一种冲动的行为,它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我们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做出成绩,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跨界。
那么,职场跨界,你准备好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