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透视 你应该见过地上的空布袋吧?那些空布袋,总是干瘪、皱巴巴地胡乱堆放在地上;而装满货物的布袋就完全不一样了,饱满、沉着,稳稳地矗立在地上,显得很精神。写文章也是这样,内容干瘪、空洞,人们就不爱看,即使看了也没有多少收获;而内容充实、饱满,是好文章的标志之一,会受到读者的青睐。 导致内容空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生活积累贫乏,不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中汲取和积累写作的素材。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里的“丰富多彩”是保证写作内容“充实”的前提条件。 二是阅读积累贫乏,不善于从平时的阅读中吸收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前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是读书影响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其实读书积淀与写作内容之间同样息息相关。古人讲的“腹笥(sì)”,就是强调要多读书,肚里有货,写出的文章才可能有材料、有见地。 三是写作时只会粗线条勾勒,对于关键材料、重要细节,未展开具体、细致的描写。叙述或三言两语,或东拉西扯;议论只罗列名人名言或事例,缺乏具体的分析。这些都是内容充实的死敌,是写作中的硬伤。 要想文章内容丰富、饱满,别无他法,唯有多观察,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下笔时才有取舍、分轻重,对于重要的材料才能细致刻画、穷形尽相。 前车之鉴 七岁八岁狗也嫌 我常爱哼唱《家乡》:“青青绿草铺满山下,路边开野花……”边唱我会边想起童年的故乡。 那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有青青的野草,艳艳的野花,弯弯的小河,密密的芦苇…… 春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被大人叫起来去割喂猪喂羊的草。在河畔的草地上,我们会互相打闹,随地打滚。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蓝蓝的天,飘飘的云。我那时虽吟不出应景的诗句,但心里总是暖洋洋的……到了该回家吃早饭的时候,才想起草还没怎么割,于是大家便发狠,“刷刷”地割草。我不会割草,就想办法从伙伴们的篮子里“偷”一点,然后回家吃饭。 夏天,我们几个又凑到一起,商量着去小河边钓黄鳝。来到小河边,个个头上戴着绿色的大荷叶,手里拿着小钩子,在河边找小洞下钓钩。每当有伙伴钓上一条时,大家便欢呼雀跃起来。突然,一个小伙伴在草丛中发现一个大洞,于是,大家围过去,只见水草下有一个洞。小伙伴把钩子伸进去钓,却钓出了一条蛇,花纹红黑相间,吓了大家一大跳! 在回家的路上,大家顺便溜进玉米地去掰嫩玉米“解渴”,很过瘾!大人发现了,就大声地斥责:“这群调皮鬼,七岁八岁狗也嫌的小家伙!”
【升格意见】 割草,钓鱼,顺便“偷”点好吃的……这些都是农村孩子常做的“功课”,都是写家乡、童年的好材料。只是这些好材料,到了作者手里,有些浪费了。作者没有充分利用对农村自然景致以及农村儿童生活的熟稔,展开具体的描写,以致文章内容显得粗疏不堪。比如钓黄鳝这一部分,应该是很诱人、很“惊心动魄”的,怎么钓,钓的过程当中小伙伴们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特别是意外地钓上一条蛇时,大家的神态如何变化……如果用具体的描写来展开,既能充实文章内容,也能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对于摄入作文的事件,“叙述”、“概述”往往用于不那么重要的材料,而对于关键材料、主打材料,则需全力以赴,浓墨重彩,加以准确、细致地描写,特别是不能丢弃细节的刻画,否则,关键材料、主打材料也会成为一堆“烂菜叶”。 【升格示例】 七岁八岁狗也嫌 我常爱哼唱一首歌:“青青绿草铺满山下,路边开野花,河水弯弯围绕它,就是我的家……”在轻轻的吟唱中,我便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童年的故乡。 虽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但这里有青青的野草,艳艳的野花,弯弯的小河,密密的芦苇…… 绿色的春天来了,我们这些“七岁八岁狗也嫌”的小孩子,鸡叫头遍,就被大人叫起来去割草。于是在村后的小河边就出现了几个小身影。河畔那丛丛野花,散发着阵阵幽幽的清香,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快乐地摇摆着。每当这时,我们就会兴奋地把筐往空中一抛,小镰刀往地上一扔,在草地上打滚、嬉闹起来。任凭晶莹的露水打湿了我们的衣服。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蓝蓝的天,飘飘的云。我那时虽吟不出“二月郊南柳色春,淡云晴霭动芳辰”的佳句,但心里也是暖洋洋的……待看到村里的炊烟袅袅升起,才想起割草,于是大家便忙乱起来。我不会割草,趁伙伴们不注意,就在这个筐里抓一把,那个筐里抓一把,然后又把伙伴们筐里的草松了松,看起来好像跟刚才一样多。于是,我提着“自己”的满满一筐青草,一边欢跳着,一边大声叫喊着“割满喽,回家吃饭喽”…… 红色的夏天来了,我们几个又凑到了一起,于是在村后的小河边又出现了几个小身影。个个头上戴着绿色的大荷叶,手里拿着小钩子,光着小脚丫,在河边弯下身子寻啊找啊,试探着从一个个泥洞里钓黄鳝。每当一个伙伴钩上一条时,大家便欢呼雀跃起来。突然,一个小伙伴压着嗓门说:“这里有一个大洞!”于是,大家蹑手蹑脚地围了过去,只见在已拨开的水草下,有一个洞,洞口还不时往外冒着水泡。小伙伴从瓶子里拿出一条蚯蚓,在地上摔了摔,又在手上拍了拍,把它穿在钩子上,慢慢地把钩子伸进洞里,不断地轻轻晃动。“咬住了!”小伙伴神秘地打个手势,便慢慢往外拽。“出来了!”只见一条身上尽是红黑花纹的东西被钩了出来。“蛇!”有人惊叫起来,大家吓得扔下瓶子、钩子和装黄鳝的篓子,赶紧跑。气喘吁吁地跑到一棵大树下,这才发现头上戴的荷叶都掉了。惊魂方定,大家又嘻嘻地取笑对方胆小,嬉闹一阵。 在回家的路上,顺便溜进玉米地去“解渴”——掰下玉米棒,急急地剥去外衣,咬一口,流出了白白的汁液,好甜啊!往往吃得正在兴头上,便会听到有人叫喊:“那是谁?”大家忙钻进了另一块玉米地里。“这群调皮鬼,唉,这些七岁八岁狗也嫌的小家伙!” “七岁八岁狗也嫌,爱吃爱闹惹人烦。”我们高唱着,手里举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光着脚丫,踩着柔柔的野草“打道回府”喽。 美文引路 大王庙 杨绛 那年秋天,我家从北京迁居无锡,租居沙巷。我就在沙巷口的大王庙小学上学。 大王庙小学就称大王庙,原先是不知什么大王的庙,改成一间大课堂,有双人课桌四五直行。初级小学四个班都在这一间大课堂里,男女学生大约有八十左右。我是学期半中间插进去的。我父亲正患重病,母亲让老门房把我和两个弟弟送入最近的小学。 大王庙的教职员只有校长和一位老师。校长很温和,冻红的鼻尖上老挂着一滴清水鼻涕。老师是孙先生,剃一个光葫芦瓢似的头,学生背后称他“孙光头”。他拿着一条藤教鞭,动不动打学生,最爱打脑袋。个个学生都挨打,不过他从不打我,我的两个不懂事的弟弟也从没挨过打,大概我们是特殊的学生。校长不打学生,只有一次他动怒又动手了,不过挨打的学生是他的亲儿子。这孩子没有用功写作业,校长气得当众掀开儿子的开裆裤,使劲儿打屁股。儿子号啕大哭,做爸爸的越打越气越发狠痛打,后来是“孙光头”跑来劝止了。
我是新学生,不懂规矩,行事往往别扭可笑。我和女伴玩“官打捉贼”,我拈阄拈得“贼”,拔脚就跑。女伴以为我疯了,拉住我问我干什么。我急得说: “我是贼呀!” “嗨,快别响啊!是贼,怎么嚷出来呢!” 我这个笨“贼”急得直要挣脱身。我说: “我是贼呀!得逃啊!” 她们只好耐心教我:“是贼,就悄悄儿坐着,别让人看出来。” 不知谁画了一幅“孙光头”的像,贴在“女生间”的墙上,大家都对那幅画像拜拜。我以为是讨好孙先生呢。可是她们说,为的是要“钝”死他。我不懂什么叫“钝”。经她们七张八嘴的解释,又打比方,我渐渐明白“钝”就是叫一个人倒霉,可是不大明白为什么拜他的画像就能叫他倒霉,甚至能“拜死他”。这都是我闻所未闻的。 女生间朝西。下午,院子里大槐树的影子隔窗映在东墙上,印成活动的淡黑影。女生说是鬼,都躲出去。我说是树影,她们不信。我要证明那是树影不是鬼,故意用脚去踢。她们吓得把我都看成了鬼,都远着我。我一人没趣,也无法争辩。 我在大王庙上学不过半学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却分外生动。直到今天,有时候我还会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 【评析】 本文是杨绛晚年回忆幼时大王庙小学生活的片段。作者简要交代学校环境和插班缘由后,借一个初来乍到的小女孩的视角,重点写了四件事,这就是校长打儿子、“我”游戏时的别扭“行事”、学生“钝”孙光头、女生间里的鬼,每件事都写得生动饱满,如在眼前。语言十分朴素,但内容很有张力,借此刻画了校长、孙光头以及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女生形象。独特的内容、鲜活的形象来自于幼时“留下的印象分外生动”。 写作训练 【作文题】 也许有很多事情会让我们感叹世间冷暖,但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小事,能让我们感到温暖。“来自陌生人的感动,可以在这个起风降温的天气里,深深地温暖你。你有没有被这个世界温暖地爱过?请转发告诉大家吧!”一条关于“来自陌生人的温暖”的微博引发人们的讨论,网友纷纷述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请以“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思路开拓】 这个题目有两个关键词:“陌生人”和“温暖”。“陌生人”不是充满关爱的亲人,不是两肋插刀的朋友,而是素不相识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没有亲情相融,也没有利害相关,像两粒沙、两朵云偶然相遇。因此,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也就愈加珍贵。 “温暖”,可以温暖在身,更多的时候应该是温暖内心,受到关心、关爱,感动、感念在心。不必轰轰烈烈,不必生死相依,而只是滴水之恩、举手之劳,甚或只是一个友善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 写作时要注重场景的描写、细节的刻画,在叙述中自然渗透人物的情感,特别是得到帮助、体会温暖的人的感念之情。 【素材锦囊】 ●警句 真诚的爱在奉献的时候最为丰富。——〔德〕盖贝尔 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死。——〔法〕雨果 地球无爱则犹如坟墓。——〔英〕勃朗宁 ●故事 16岁女孩手捧水杯喂乞讨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