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鸿毛而轻,若泰山而重 -
喧嚣的世界中,你的重要何以而来?
当我伫立在我所伫立之处,我是否平和与坦然?
人生的好状态,一定有所平衡,而我认为人最好的状态应当平和坦然。倘若把它视若一架天平,那么只有在平衡的位置,左右两方才能持稳。不管偏颇于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失重”与“恐高”的不安。我们不该由此造成人生状态的失衡。
失衡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痛苦,招惹焦虑的情绪,引来内心的不安。也许你会不以为意,因为我们无法感受到未来可能令我们痛苦的东西,而更倾向于当下的诱惑安排,毕竟眼前的享乐可以获得我们渴望并难以戒除的及时反馈。
人群里的人,总随大流。随媒体营造的世界看齐,陷于大众媒体制作的信息环境营造的关于世界的想象之中,在“和大家一样”的圈子里,一味地寻乐,上瘾于盲目地消费各种信息,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认知。在“大家”面前,每个人,都难得清醒。
是否有过与众人狂欢之后,欢笑声止住的那一霎那,会感觉空寂?是否为娱乐所及而消遣之后,游戏音消止的那一霎那,会感觉落寞?是否有过狂刷社交平台信息之后,兴奋感戛止的那一霎那,会感觉浮躁?
寻求欢乐的余韵尽头,是否依然欢乐或者踏实,亦或浮躁与空虚?
寻求欢乐,是一种瘾,它关乎我们的记忆,一种令人舒适的记忆。为寻舒适而欢乐,唯此陷入寻乐的囹圄。我们大多数人身为大多数人,而继续身为其中的大多数人,因为舒适。
“人为了索取快乐,做出很多不太该做的事情的时候,这个人会摆荡得很厉害。他越是努力地要找快乐,结果越是花越大力气去抓,抓的越用力就越抓不到。所以,如果把人生寄托在快乐上面,其实不是一个值得寄托的地方,平静才是。”——蔡康永
一味地寻求快乐,特意寻求的快乐,往往总会令人浮躁,这样的快乐总是虚的,内心终究难以平和。
快乐属性轻,是轻快的,那么,倘若我们一直追随着快乐的事物,追随着“轻”的事物,等着我们的就是空虚和迷茫。而空虚和迷茫也正是“轻”的,所以它一定会让人也变“轻”,变得轻浮,轻浅,而这就已经失衡了,这并不是人的好状态。
失衡就会带来一个人的摆荡,而当一个人之所以空虚和迷茫,往往是他随了“轻”的事物。“轻”往往是“轻松”、“轻便”、“轻易”,显而易见的,容易获取的东西,也总容易失去·····一开始的追寻,便已注定了失衡的摆荡。所以,当我们特意去想要抓住它的时候,终究是抓不住的。
“轻”的事物,因为“轻松”、“轻便”、“轻易”等轻质特性,也总要因为没有分量,而受到轻视,无论是所追寻的事物,还是追寻这样事物的人。
我们一直消费着大众舆论之流的“轻快”之事,而我们身为消费者,其实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我们看到的,是被希望看到的,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被筛选而来,换而言之,是大众媒体在决定我们看到什么,甚至决定我们如何去想。
我们又何以意识到,这是意识的一种操纵?我们生活在媒介即信息的世界中,如果没有独立而笃定的认知和思考,我们的心就很容易被所传播的事物侵占。如果长此以往地在娱乐中投入大量闲暇时间,就会失去提高自我的机会。
我们消费“轻”的事物,思考也是轻浅的,深厚的思考,总来于实践和行动,来自于我们身为生产者时的输出,消费者的行径总是单调肤浅的,因为没有分量而稍纵即逝,因为没有输出而不能令人复利成长。
为自己做有力量的事情,用行动形成系统,才会有自己的力量和分量,才会体会到重要。用行动去带动自己的输出和创造,会缓慢而艰难,可难以得到的东西,往往得以留存,如此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我们主动去学习输入知识,踏实地输出,一种学习的力量和行动的力量会不知不觉地成了身体里的一粒种子,让自己开始真正地成长长大,然后一点点地蓄着能量,直到能够于外面的世界中独挡一面。
持续行动虽然慢,可一旦体认到“做”的行动意涵,它就会化解着我们过去的脆弱和蒙昧,就会体悟到应该继续这样做着“重”的事,对自己而言,多么重要。
那些我们不甘愿去做的扎实的行动,总是沉重的,那些令我们成长的事情,总是繁琐沉重的。可正因为如此才能沉淀出重量,我们才能够深刻有分量,才不至于随便被外面的舆论之轻风吹跑。
当一个人依靠信息源认识世界的时候,总会轻信舆论,甚至于被左右而迷失,至始至终都是被动的。因为被动,永远难以拥有平和与踏实的状态。
如果总是寻快乐之“轻快”,那么,你的分量在哪儿呢?你自我的分量和认知的分量在哪儿呢?你的重要何以而来?
轻的东西容易飘浮,重的东西才容易扎根。你的“轻重”倾向,决定了你是否重要,决定了你是否踏实与平和。
寻求欢乐的余韵尽头,是否依然欢乐或者踏实,亦或浮躁与空虚?
你所寄予的快乐,能否一直以往地令你平和与坦然?能否令自己长此重要?
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来
在这里,见你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