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读书笔记
读书内容:《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著)
这本书是昨天的“换书沙龙”换回来的,一来有“书非借不能读”的紧迫感,另一方面也节约了银子,还可以通过沙龙联络书友间的感情,一举三得呢。
《傲慢与偏见》,这本在世界文坛上享誉多年的书,我竟然到这时候才开始看,不得不承认以前基础着实太弱了。好在还不晚,现在看或许更有深层次的感悟呢。
首先从第一章就感受到了年龄的优越。
第一章看起来只是一个琐碎的开头,一个妈妈听说隔壁要搬来一个钻石王老五,很激动地去跟爸爸说,哎你要去拜访人家啊,有了联系,你来我往,我家这几个剩女才有可能嫁入豪门。爸爸则云淡风轻地各种挪揄,摆明一个态度——不去。
这是一个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冲突的开头,假如我是在学生时代看这部书,估计第一章就可有可无地翻过去了。但放在这个年纪来看,却觉得无比亲切。想想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往往上演着类似的戏码。比如听到哪里有一个好老师在补习,或者听说哪个机构不错,或者有一个什么比赛,妈妈便兴致勃勃去找爸爸,结果往往是热脸贴上冷屁股。对于子女们的事,妈妈们似乎永远比爸爸们更上心,更热衷,甚至比对自己的事还紧张,爸爸们则似乎总是不紧不慢地样子,一副认为女人大惊小怪地神情,看着让人急死了。
这样的心态,没有当过父母的人,是万万体会不到的,但现在,我看着这一幕,会心一笑。
还有一些,是可能以前看到会忽略的,比如关于一个很配角的人——卢卡斯小姐。在这几章里,她的戏码不重,很容易被人无视,我之所以注意到她,是她说的有一段话,让我觉得这女子对婚姻的看法别有主张,至少,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对这个角色产生这种感觉——
“我衷心希望简获得成功。即使她明天就嫁给宾利先生,我认为她也会获得幸福,其可能性并不亚于先花上一年工夫去研究他的性格。婚姻幸福完全是个机遇问题。双方的脾气即使非常熟悉,或者非常相似,也不会给双方增添丝毫的幸福。他们的脾气总是越来越不对劲,后来就引发了烦恼。你既然要和一个人过一辈子,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我是一个宿命论者,所以深深赞同卢卡斯小姐关于“婚姻幸福完全是个机遇问题”的说法。我看过“八年抗战”最终分手的,看过网络“闪婚”幸福美满的,看过“郎才女貌”的割裂悲剧,看过“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持久恒远……越是看得多越是想不透婚姻这个方程式,到底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到底需要套用哪个公式才可以“白发苍苍,陪你去看细水长流”?
答案是——没有答案。是的,没有必然条件,也没有科学公式,可以给一段婚姻加上保险绳。
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思想是一种随机变幻的东西,就像我们曾经熟悉的那种屏保,你无法预测他下一刻的形状,这也是人类区别于机器人的最大之处。机器人是有程序可循的,人类则不然,机器人或许在速度、理性、逻辑等方面完败人类,但若讲“人心莫测”,那是机器人永远无法望其项背的,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别说是一年,就算你用一生的力气去想把一个人的性格研究透,那也是枉然。若你真是有那么善解人意,摸透了一个人,那估计你也不会对他再有兴趣了,因为他已经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科研对象”。这也是为什么青梅竹马难成正果的原因。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因误会而相识,因了解而分手。
在《傲慢与偏见》我初初看到的这些章节里,我更是看到了人心的多变。比如男主角达西先生,最初他是压根儿没把女主伊丽莎白放在眼里的,觉得她虽然“还过得去,但是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他的心,认为她是一个让自己“没有兴趣去抬举的”“受到别人冷落的小姐”;而后来,他忽然从伊丽莎白身上开始琢磨,“一个漂亮女人脸上长着一双美丽的眼睛,究竟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再后来,当伊丽莎白和他在同一屋檐下相处了几天之后,他又“开始感到,他对伊丽莎白有些过于接近了”,“为了谨慎起见,他觉得要特别当心,眼下决不要流露出任何爱慕之情,免得激起她的非分之想,以为她能够左右他达西的终身幸福”。
这就是人,如果说一个人的平均善变指数在40%的话,那么,一个恋爱中的人的善变指数将达到90%,他们随时在揣摩,在应对,在求变,在总结,一刻也不会消停下来,而机器人,则连平均值都不能达到。
所以,若你想要寻找一个结婚对象,不要研究得太透彻,更不要做太多功课,把眼镜(包括隐形眼镜)摘下来,难得糊涂,大概几个原则性的要点固定下来即可,至于这几个点连成的圈是否圆满,真的只有听凭天意了。
丝丝点点计算
偏偏相差太远
兜兜转转
化作段段尘缘
纷纷扰扰作嫁
春宵恋恋变挂
真真假假
悉悲欢恩怨原是诈
——达明一派·《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