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写挑战第七天———年前祭祖两三事

        今早,和老公、女儿、大伯哥、大姑姐、外甥一行七人去给老公公上坟。咱们酒泉这边,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一年四次,(差不多一个季度一次)。每每到了节气,无论多忙,无论身处何地,都尽量抽出时间去,兄弟姐妹相互约告,统一时间,集体祭祖。每个节气都要慎重的准备东西,以表后人不忘根本之心。今天我们准备了纸钱、香烛、酒、茶水、水果以及这几天准备的过年的油饼、包子、熟食等,这些与往年都没什么两样。今年特殊的是大姑姐还早起准备了一个丰盛的暖锅子。那是老公老家静宁的特色美食,家家户户过年招待客人必备的一道菜。在老公的提议下,让九泉之下的公公也尝一尝家乡的美食。我们给祖先烧了纸钱后,在供桌前围在一起吃暖锅。(借着让老祖先吃家乡菜的由头,犒劳了我们的嘴,哈哈!)锅底铺着粉条,洋芋,豆腐,酸菜,豆芽,海带,上面摆满肉丸,炸带鱼,火腿,卤肉片,排骨,牛肉,羊肉,虾,撒上葱丝、辣椒丝,香菜,最后加入鸡汤。加火炖煮,热气腾腾,香味扑鼻!一个小小的锅子,装满了乾坤,花花绿绿,汤汤水水,荤素搭配,看着就很有食欲!一边吃着,一边聊着,热闹的很。听说,酒泉沿山一带的人上坟阵势更大,家族里每年轮流准备祭祖大事,每次宰一只羊,支一口大铁锅,煮的煮,烤的烤,还要喝酒,也热闹的很。听家里人讲,老家静宁每年只上两次坟,年三十那天,谓之“接先人”,要把祖先请进家里去过年,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抬着供桌、凳子,拿着暖锅、吃食,浩浩荡荡去祭祖,把先人接回来在家供着,摆上献饭,果品,香烛,一家老小齐齐跪拜,仪式感很强。初三晚上烧纸再把先人送走。这个习俗与酒泉这边完全不同。还有一次就是农历十月初一给先人送寒衣,这个跟酒泉习俗差不多。





        其实,祭祖上坟是有讲究的。春节前烧纸俗称"送钱粮"。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物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十月初一因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又称为寒衣节。一年四次,千百年来流传下来。

        我想,大家以这样的方式,无非就是为了让祖先看看现在后人们的生活都越过越好了,更重要的是让小辈们、孩子们感受到大家族的亲情,感受到我们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激,没有先辈,就没有我们后辈,让他们记住我们的根在哪儿,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所以你瞧,这几天除了忙忙碌碌的置办年货外,祭祖也是家家户户的大事,不论是人家屋里的烟火味儿,还是坟地上的香火气儿,升腾着生生不息的传承,蕴涵着天南地北的乡俗。这,也是年味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年三十吃过早饭,居住县城的父亲在楼房北墙上挂上家谱、摆好供品,就骑上“电动三轮”,径直朝城东老家的方向奔去...
    遥远_da96阅读 1,949评论 6 15
  • 小伙伴们大家好,前几天给我们的父母写了一封信,主题为"孩子旅行父母需要做什么"?呼吁父母信任我们,放手我们自我管理...
    李静_2bd9阅读 270评论 0 1
  • 如果真的决定,那就一定会投入更专注更有效的力量,事实证明,依然只是停留在嘴上。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 要争一口...
    春风十里木有一路桃花阅读 299评论 0 2
  • 我和田田认识十二年了,是从初中开始的友谊。自从高二就没怎么见过面了,虽然有联系方式但是却很少聊天。 再次见面很...
    晚晚桑榆阅读 10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