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侍奉母亲是最孝顺的)。参尝采薪山中(在山中打柴),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咬了自己的手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急忙背着薪柴回家),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有着急的客人里找你),吾啮指以悟汝尔(我咬手指就是希望你能醒悟,有所感悟)。”(《二十四孝》)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妻子到集市),其子随之而泣(孩子在背后哭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汝)杀彘(猪)(我回来后杀猪给你炖猪肉吃)。”妻适市来(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抓住家里的猪,要杀它)。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我在给孩子开玩笑呢)。”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孩子是不能乱开玩笑的)。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孩子本来是没有智慧的。都是从父母这里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诲!意思是说,你怎么教孩子,孩子就怎么学习了。)。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你今天欺骗他,他就学会了欺骗别人)。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母亲,你以后再教育他,他就不听了,效果就没有了)。”遂烹彘也(于是杀猪给孩子炖猪肉吃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不受赐”——
曾子衣敝衣以耕(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中劳作),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鲁国君王听说以后派人来封他一块领地),曰:“请以此修衣(用封地的钱粮来制备几套衣服吧)。”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来回了几次,曾子都不接受封赐)。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这些并不是先生要求而来的,是有人奉献给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曾子对使臣,谦恭的回答,‘臣听说了,接受了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施与了别人东西的人,就会在接受者面前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问题在于,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子之言是可以保全他的气节的)。”(《说苑·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