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言诗词小课堂12——谈谈从读懂到鉴赏古诗的一些方法
谈谈从读懂到鉴赏古诗的一些方法
20230318
诗歌鉴赏是中学生普遍的难点。因为并不是说你读的大概懂就行,还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及语言和艺术手法等的领悟情况,这些艺术手法方面的问题,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里,我想尝试着从读诗的一些基本方法上说一下,希望能对中学生有所帮助。
一读懂诗歌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我所谈的主要是针对于诗歌的正文内容方面的读懂。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做到“眼中有词”。
具体的是要关注以下四点:
其一,关键词或者意象等能凸显题旨的词;
其二,不必拘泥于词的数量,也可能是一个词或两个词,也可能是三五个词;
其三,不必拘泥于字数,可以是一字词,也可以是二字词,甚至是多字的短语;
其四,可以有对关键词的多个印证词。
举一例,比如白居易的一首诗——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让我们将思考锁定在“邯郸驿”“冬至”“影伴身”“想”“家中”“夜深”“远行人”等词上。
仔细的想,是不是会有所发现?结合全诗可以看到它写的是“冬至”这一节日,时间则是深“夜”,“远行人”是诗人自己,地点呢是在“邯郸驿”;诗人此时在干什么呢?有“灯”与“影伴身”,应该是对灯独坐,孤影相伴,“想得家中”的人很明显是在说思乡思亲之情,如果这时我们再次将思考锁定在“邯郸驿”“家”“远行人”上,对于羁旅思乡思亲的主题便更可确认无疑了。
又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诗,只需依据诗歌创作上景下情的特点,紧紧抓住“何日”“归年”二词,便可知作者面对美丽的春景,生发出的却是“什么时候才是回家的日子”这样感伤漂泊情系故乡的慨叹!
二一点鉴赏的方法
我所说的诗歌鉴赏的一点方法就是“眼中有形象和场景”。
这主要指以下三点:
其一,诗歌的形象包括人、事、物三者,眼中有形象,必须要是主要的形象,不必纠结于诗中无关紧要的形象;
其二,这里的形象,不能是只看到人、事、物的大概点,还要得具体到形象的情态状貌;
其三,场景就是环境,但还要能结合到具体的虚实、远近、动静等的写作手法,还要能注意到形象在场景中的情感变化等。
比如对欧阳修《画眉鸟》一诗的鉴赏。原诗如下——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此诗中,关键词有“自在”“林间”“不及”等,诗中的形象是鸟与诗人自己,其它的次要形象还有山花、树林、金笼等,诗人自己的形象是来自于“始知”一词。
从诗中可以看到鸟与诗人两个形象的各自情态。鸟的情态是在山林间自由自在欢快的啼叫,而诗人形象的情态则是羡慕林间鸟儿的自由自在,这从“始知”与“不及”可知。
诗中的场景则是初春的山林,景色醉人,一只画眉鸟在林间自由欢快的啼鸣。
当我们仔细地去思考这形象与情态以及场景后,便可以分析出这样的诗意:
初春的山林,一只画眉鸟在林间自由欢快的啼叫。山林中的红花与绿树相辉映,树林高低错落。诗人正是看到这样明媚的美景,又感受到鸟儿的欢快从而生发了感悟,“始知”关锁在金丝笼中的鸟儿的鸣叫,到底“不及”山林间自由自在的鸟儿那啼鸣欢快清悦。说到底,还是因为山林间的鸟儿有自由自在的自我,能放飞心灵。
在明白了诗意后,我们便能认识到此诗是上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灿烂林间春景图和林中鸟儿自由鸣叫的场景,而下两句,就在此景的基础上抒情明理,它采用了将笼中鸟与山林鸟相对比这样的写法,并且在对比中又有象征和比喻,借助这样的表现手法,从而写出了山林之乐,生发出对摆脱束缚,对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三
最后,综合依照此二法,再举明代高启的《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一诗以作说明。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关键词有“悲南国”“俱努力”“正烽尘”等;形象有诗人自己以及他的朋友刘将军与杜文学,有鸟与龙,有北辰与烽尘等;描写的场景是秋日之晚,三人登上城楼望星辰,看到满目苍夷的乱世下战乱频仍烽烟四起的悲景;情态是三人远望,感乱世而生忧国伤时之叹,并相许以努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言壮语。
读这首诗重点要抓住“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一句中的关键词来准确把握“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这一诗的中心主旨,还要结合“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一句中所使用的“鸟”与“龙”的形象,认识到其比拟手法的运用,即大鹏展翅扶摇直上的飞鸟形象之喻和“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成龙”的高度自信自况,再结合秋日登高望远,满目苍夷战乱频仍的场景中所生发的忧国伤时之叹以及对朋友经国治世之才的赞美,从而获得对全诗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