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通过委托与数据源协议进行对象间通讯
1,委托模式为对象提供了一套接口,使其可由此将相关事件告知其他对象
2,将委托对象应该支持的接口定义为协议,在协议中把可能需要处理的事件定义为方法
3,当某对象需要从另外一个对象中获取数据时,可以使用委托模式,这种情况下,该模式亦可称为 '数据源协议’。
4,若有必要,可实现含有段位的结构体,将委托对象是否能相应相关协议方法这一信息缓存到其中。
@protocol ScenTest4Delegate <NSObject> // 该协议遵守了NSObject协议
-(void)TestDelegate1:(NSString*)str;
-(void)TestDelegate2:(NSString*)str;
@end
@interfaceSceneTest4()
{
struct{ //用来第一次检测代理对象是否实现了协议
unsignedintdidTestDelegate1 : 1;// 1是一个字节
unsignedintdidTestDelegate2 : 1;
} _deleagateFlag;
}
//设置代理的时候,就检测过了代理对象是否实现了代理方法
-(void)setDelegate:(id)delegate
{
_delegate= delegate;
_deleagateFlag.didTestDelegate1= [delegate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TestDelegate1:)];
_deleagateFlag.didTestDelegate2= [delegate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TestDelegate2:)];
}
使用时 (这里是不用每次都判断是否都实现了协议)
if(_deleagateFlag.didTestDelegate1) {//这里使用这个判断就好了
[_delegateTestDelegate1:@"111"];
}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次使用代理对象,调用代理方法时,每次都要判断,代理对象是否实现了该代理方法,除了第一次有必要外,后面的很明显就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很少会动态的去掉已经实现了的代理方法。这样,在设置代理的时候,直接就检查了一次,然后缓存到 ‘段位’中,下次之间判断段位就好了
24,将类的实现代码分散到便于管理的数个分类中
1, 使用分类机制吧类的实现代码划分成易于管理的小块中
2,将应该视为'私用'的方法归入名为 'Private'的分类中,以隐藏实现细节
25,总是为第三方类的分类名称加以前缀
1, 向第三方类中添加分类时,总应给其名称加上你专用的前缀
2,也应该给其中的方法加上你专用的前缀
例如:
@interface NSString (DFD_Helper)
- (NSDate *)dfd_toDate;
26, 勿在分类中声明属性
1, 把封装数据所用的全部属性定义在主接口中
2,在'class_contiuation 分类' 之外的其他分类,可以定义存取方法,但尽量不要定义属性
class_continuation 分类 : 在.m上面的分类
属性这是定义实例变量和相关方法所用的‘语法糖’,所以应该遵循实例变量一样的规则。至于分类机制,则应理解为一种手段,目标在与扩展类的类的功能,而非封装数据
27, 使用 ‘class-continuation 分类’隐藏实现细节
1, 通过 ‘class-continuation 分类’ 向类中新增实例变量
2, 如果某属性在主接口(.h)中声明为'只读',而类的内部又要用设置方法修改此属性,那么久在'class-continuation 分类' 中将其扩展为 ‘可读写’
3,把私有方法的原型声明在 ‘class-continuation 分类’里面
4, 如果想是类遵从的协议不为人所知, 则可以在'class-continuation 分类'中声明
28,通过协议提供匿名对象
1, 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提供匿名类型。具体的对象类型可以淡化为遵循某协议的id类型,协议里规定了对象所应当实现的方法
2, 是用匿名对象类隐藏类型名称(类名)
3,如果具体类型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象能够响应(定义在协议中)特定方法,那么可以使用匿名对象来表示
// 如果返回的结果类型不统一,但是都遵循了一个协议,可以这样
-(id)tesDelegate:;
// 具体的类型不重要
id set = ...
[set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