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曾几何时,韩愈老先生这句名言,挂在了教室墙壁上,时时鞭策着学生们的学习,写进了成功人士、考试状元的奋斗史,时时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出现在培训机构的招生海报上,肆意地传播着。
而这句话造就的神逻辑就这样牢牢印在了我们的大脑里:学习不好就是不够吃苦,要想学习好,必须得吃苦!
当神逻辑遇到了英语学习,更是悲催的开始:
我们给孩子拿来抽象的语法概念,让他们苦练;
我们给孩子拿来枯燥的英语习题,让他们苦做;
我们给孩子拿来海量的英语词汇,让他们苦背;
我们给孩子拿来晦涩的英语文章,让他们苦读!
面对孩子们质疑、反抗,我们就扛出这面大旗: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那么问题来了:苦学真的管用吗?结果只有一个:孩子心里苦啊!
殊不知,孩子天生是爱学习的,没有我们监督、鼓励和强迫,他们都是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的。因为,爱探索新鲜事物是他们的天性。从婴儿时的口欲期、手欲期,到幼儿时的十万个为什么,再到儿童时的玩玩具拆玩具等;从熟悉妈妈身上特有的气味,到用手触摸物体的感受,再到语言的感知……无时无刻、方方面面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可是我们,多少次简单粗暴的把他们放进嘴里的东西拿开,把他们不断的追问粗暴的打断,因为他们超强的破坏能力而大发脾气,在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我们又给他们添加了一味调料:苦。
而英语,在孩子的眼里,只是一门客观存在的语言,没有我们成人所认为的英语难学,单词难背,发音难以模仿等感觉,孩子学习英语,就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听到了——熟悉了——记住了,这也是为什么,一首英文儿歌,听了几遍就能唱下来,一个英文小对话,读几遍就能说得出。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护好他们对语言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给他们创造舒适的英语学习环境,选择优质的英语学习材料,陪伴他们快乐的去学习。
在这里,我不否认老师和家长在孩子英语学习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设置了严格的奖励制度,从简单的贴纸小小星星之类的各色奖品,积分制、奖状、奖学金……家长更是不惜花重金给孩子物质奖励,电子产品,出门旅游,或者直接给钱。
我先不去纠结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更合适的问题。这种奖励方式本身就有一个不合理的逻辑。我们首先用“苦”来否定孩子爱学习这个天性的存在,心里有“学习是苦的,孩子不会好好学”这样一个预设,继而企图用奖励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预设不断的投射到孩子身上,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认同学习是苦的,在我们的催促、物质奖励甚至逼迫下,同这种人为设置的苦做对抗,对抗久了,孩子身心俱疲,很难再坚持下去了。
人从本质上都是“趋乐避苦”的,如果孩子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需要很辛苦的去解决,即使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终也无法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保护,学习兴趣持续不减,学习本身就变成了最大的奖励。
英语学习,明明是有快乐而言的,却由于我们的偏执,让孩子与快乐失之交臂。我们如果以正确的方式打开英语学习,把复杂的语法知识,换成节奏欢快、便于记忆的儿歌童谣;把枯燥的英语习题,换成温馨有爱的绘本故事;把机械的口语操练,换成简单实用的日常对话;把对孩子的奖励,换成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陪孩子一起学,那孩子的学习过程将是一个不需要任何外界刺激,充满快乐、新鲜、惊喜、成就的过程!
加上这几方面如何具体操作
所以,作为英语老师,我想说:在英语学习的海洋里,苦做成的小船,不要再让孩子划下去了,翻了就翻了吧,让我们带着他们一起去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