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里,存在一种“失去性致盲效应”。它如同迷雾,遮蔽我们的双眼。我们需穿透这迷雾,去揭开这一效应的神秘面纱,洞察亲密关系中的这一特殊现象。
在人类纷繁复杂的情感世界中,心理学范畴存在着一种独特现象,即失去性致盲效应。当我们预感到即将失去亲密之人时,就像戴上了特殊的 “滤镜”,对方的缺点瞬间被过滤,眼中只剩下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美好。此现象与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着微妙的联系,不过其内涵远比表面上的理解更为深奥。
多数人把 “情人眼里出西施” 简单归为热恋时的盲目美好,却不知在感情出现危机、濒临破碎的时刻,这句话同样适用。
许拥有过亲密关系的人,都曾经历过这种 “失去性致盲” 的时刻。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 “失去”,强调的是被动地被伴侣抛弃,这与主动结束关系有着本质区别。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 “前景理论” 早已揭示,损失带来的痛苦远比同等收益带来的快乐更强烈,大约是后者的 2 到 2.5 倍。这种对失去的恐惧,在亲密关系中,会促使人们在可能失去伴侣时,拼命回想对方的好,急切地想要留住这段感情。
在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职场新人小张,与女友相恋两载。恋爱后期,小张屡屡向同事吐槽女友。嫌其做事过于较真,约会频频迟到,还称二人性格不甚相契。当女友提出分手且要回老家发展之际,小张顿时乱了阵脚。他开始疯狂回忆女友的温柔体贴,记得她在自己加班时送来的爱心晚餐,想起她总是耐心倾听自己的烦恼。那段时间,小张想尽办法挽回,甚至请长假追到女友老家,只为证明自己的心意。这就是典型的失去性致盲效应在作祟。在影视剧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情节。比如在某都市情感剧中,男主角一直嫌弃妻子不懂得浪漫,不理解自己的事业追求。但当妻子失望至极提出离婚,准备彻底离开时,男主角才惊觉自己早已习惯妻子的默默付出,开始疯狂挽回。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远古时期,失去亲人、食物或庇护所,往往意味着生存危机。这种对失去的恐惧和焦虑,逐渐成为人类基因中的一部分。到了现代社会,当 “失去” 的阴影再次笼罩,大脑的防御机制就会启动,通过美化对方、美化关系,来缓解内心对失去的恐惧和焦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亲密关系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安全感,当这些即将消逝,大脑就会自动检索美好的回忆,避免我们陷入心理上的巨大空洞。同时,“认知重构”,也就是自我说服的过程,也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我们更倾向于看到对方的优点。
然而,失去性致盲效应并非百利而无一害,在诸多情形下,其引发的弊端更为显著。现实中,有人发现伴侣背叛感情,却因为害怕失去,不断为对方找借口,选择一次次原谅,最终在一段痛苦扭曲的关系中越陷越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感情。所以,我们需要掌握方法,避免被这种效应过度影响。
想要摆脱失去性致盲效应的控制,首先可以尝试 “场景切换法”。当意识到自己可能失去伴侣,陷入回忆对方优点的情绪中时,立刻转换所处的环境。比如原本在家中回忆过往,那就出门去公园散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或者去健身房运动,让身体的疲惫驱散过度的情绪。环境的改变能有效打断不断美化对方的思维惯性。其次,可以采用 “理性剖析法”,准备一个笔记本,或者在手机上创建文档,冷静地梳理伴侣的优点和缺点。在记录优点时,不要过度夸大;记录缺点时,也无需刻意回避。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客观地认识伴侣,从而做出更理性的感情决策。
失去性致盲效应在亲密关系中十分常见,我们不能选择逃避,而是要勇敢面对。只有正视它、了解它,才能避免被其左右,在感情中保持清醒,收获真正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