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088小时,第2019日
阅读《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魏晋南北朝是寿春在兵要地理上影响最为显著的历史阶段,随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寿春在军事战略上的地位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二。首先,是隋唐以降运河的开凿使用。
这样一来,隋唐时期南北水运的主要航道就确定在寿春以东,由通济渠(唐称汴渠或汴河)与山阳渎贯穿淮河流域,沟通黄河与长江。东南的物资大都经过这条运河向京师输送,而汴渠沿途则在唐代产生了数座新的军事重镇
其次,北宋以后,中国的政治重心地区逐渐由中原向东北方向移动,元明清三代王朝都在北京建都,而大运河蜿蜒数千里,沟通京杭,漕舟商船都由此道往来运输。虽然山川依旧,但是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寿春所在的淮南西部地区也就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兵家的热切关注。如徐益棠先生所云:“元明以后,淮水不修,水旱频仍,寿濠一带益加衰落。而运河纵贯,南北一家,寿春非复当时令人注意的要地了!”
北朝后期,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我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军事斗争的地域表现演变为以关中(宇文氏)、山东(高氏)两大集团的对抗为重心,原来南北相持的格局则退居为从属的次要地位。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地区,古称“河东”,处在东、西魏交界的枢纽地带,控制着几条水陆交通要道,因而受到双方的瞩目和激烈争夺。宇文泰占领河东之后,改变了关中地区频受袭击的被动局面,使自己在攻防态势上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直至后来周武帝师出河东,克晋州、破晋阳,最终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
三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曹操亦把河东视为“天下之要地”。据《三国志》卷 16 《魏书 · 杜畿传》所载,曹操拜杜畿为河东太守,巩固当地的统治,恢复并发展了农业经济,后来平定关西之乱时,河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马超、韩遂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坂,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畜二十余万斛。”
河东还蕴藏着丰富的盐、铁、铜、银等矿产资源。《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下》称“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著名的解池在安邑之南,食盐储量巨大,加工程序简单方便,是当时内陆最大的产盐地,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史记》卷 129 《货殖列传》称“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后者主要指的是河东盐池所产的硝盐,给历代政府带来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是国家财赋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与蒲津隔河相望的西岸渡口临晋,本名大荔,为戎王所据;秦得之后曾“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改名临晋,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东。战国初年,魏国曾一度越河占有此地,商鞅强秦后又将其夺回。
河东地区土厚水深,物产丰富,又有山河陵原环绕,易守难攻,水旱道路四通八达,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朝后期东西对抗的形势下,河东的位置处于长安、太原、洛阳—邺城等政治重心之间,在兼并战争当中,占领该地的一方会获得明显的优势,或能御敌于国门之外,或能朝几个方向出兵进攻,从而掌握作战的主动权,故备受各方君主将帅瞩目。
高欢在北魏末年统领重兵时,就曾考虑到洛阳屡受战火摧残,民生凋敝,如果继续在此地建都,需要从山东转运巨量的物资,负担沉重,不如将首都迁到靠近经济重心地区的邺城。他向魏孝武帝提出迁都建议,但是未获准允。西征归来,高欢立元善见为帝,独揽大权,而洛阳的西、南两境又受到宇文氏和萧梁的威胁,安全无法保障,高欢便下令将东魏的国都迁往邺城,自己统率军队主力回到晋阳,设立大丞相府总揽政事。
沙苑之战后,西魏乘胜出兵,自蒲津东渡,河东豪强纷纷归顺。“丞相泰进军蒲坂,略定汾、绛”,不仅全部占领了河东重地,还夺取了汾水以北的正平(今山西省新绛县)、绛郡(治今山西省绛县)及汾州(治今山西省吉县)等地,兵临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城下,在西、南两面对东魏的霸府晋阳构成了严重威胁。
沙苑之战后,高欢败归晋阳,西魏乘势攻占河东。为了巩固当地的防务,在敌人大兵压境时能够迅速给予支援,宇文泰调整了兵力部署,留魏帝于京师长安,而以华州为别都、霸府,亲自率领诸将及军队主力移居该地,并设立丞相府,处理军国政务。有急便领兵出征,事讫即还屯华州
沙苑之战以后,西魏攻占了河东、崤函两处要地,在地理形势上占据了较为有利的地位,逐渐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第一,它的关中根据地摆脱了频受威胁的状态,再未受到敌人直接的进攻。高氏的数次西征均被守方依托汾水、峨眉台地、王屋山或崤函山区有利的地形、水文条件阻挡住了。第二,从此后两国交锋的情况来看,宇文氏的主动进攻次数明显要多于对手。如果统计出动举国之兵进攻的次数,沙苑之战后高氏仅有围攻玉壁的两次大规模行动,而宇文氏则有 5 ~ 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