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1922年1月1日,维也纳《新自由报》上,发表了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是茨威格。
小说用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个女孩长达十五六年的暗恋故事。
女孩临死前,写下绝笔信,向她暗恋一生的男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表达了炽热而无悔的爱。
信有二三十页厚,字迹潦草,没有署名。
开头第一句话是:“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
高尔基读完后称它是,“惊人的杰作。”
这篇小说,我读过多次。最近重读了两遍,有一些新发现。写出来,愿与喜欢这篇小说的朋友交流。
编辑搜图
01真爱能拯救黑暗中的人
那一年,女孩13岁,情窦初开。
遇到R先生前,她的生活是“阴惨惨,乱糟糟的一团”。
她住在郊外一栋公寓楼里。父亲是会计,母亲是家庭妇女,其家境处于小资产阶级最底层。后来,父亲死了,母女相依为命。
对门邻居整天酗酒闹事,后来男主人偷东西被抓,女主人灰溜溜地搬走了。
门房透露,新租户是“一个单身文静的先生”。
不久,油漆工,粉刷工,裱糊匠来装修房子。老仆约翰,对所有人都彬彬有礼。
仆人是主人的“镜子”。从仆人身上,能看到主人的修养。
女孩对R先生充满期待。她想象R先生是个老学究。没想到,他竟是个25岁的小说家。
一天,R先生要下轿车,女孩主动为他开车门。他看了她一眼,一句“多谢,小姐!”,立刻俘获了她的心。
女孩脸色涨红。这是初恋的味道。这种纯洁的情愫,只存在于未经世事的少女身上。成熟女人身上,只剩风韵,没有青涩。
美好的爱情,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好。
认识R先生后,从来不弹钢琴的女孩,开始练钢琴,每天的衣服也干净整洁,还用书包刻意遮住衣服上的补丁。
她家房门上,有个小小的黄铜窥视孔。那个小孔,成了她全部的世界。
她一下午一下午地坐在小孔前,往外窥视,捕捉R先生的动向。这种状态,持续了三年,直到女孩16岁。
女孩亲吻R先生摸过的门把手,捡起他扔掉的雪茄烟头……
如此卑微的暗恋里,隐藏着一种虔诚而强大的信仰——改变命运,像他那样生活!
一次,女孩接着帮老约翰拿地毯的机会,得以进入R先生的房间。
房间里,有书柜,油画,各种艺术品,还有书桌上那蓝色的水晶花瓶。
一切,都是那么优雅高贵。
她说:“那匆匆而过的一分钟是我童年里最幸福的时刻。”
不久,母亲再婚,要带女孩去因斯布鲁克生活。临走前,女孩鼓起勇气去按R先生家的门铃,却无人应答。她绝望了。
在因斯布鲁克那两年,女孩买回R先生的所有书,一遍遍读,直到倒背如流。哪天报纸上出现R先生的名字,那天就成了她的节日。
18岁的妙龄美女,自然不乏追求者。
可是,她心里认定了R先生。她有“钢铁般的意志”。如果对其他男人稍有动心,她都觉得是犯罪。
为接近R先生,女孩拒绝了继父的资助,独自前往维也纳打工。
下火车后,她第一站就去了郊外那栋公寓楼。她站着公寓楼外,久久地凝视R先生家的窗户。直到灯光熄灭,她才离去。
女孩在服装店打工。她用繁重的工作麻痹自己,强迫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一次,她和R先生偶遇,他那“漫不经心的目光”从女孩身上一扫而过。
那眼神勾魂摄魄,瞬间唤醒了女孩的情欲,使她一下从孩子变成了女人。
然而,R先生没有认出女孩。
这是女孩第一次没被他认出。殊不知,以后每一次相遇,R先生都没有认出过她。
女孩说:“我一辈子都在忍受这种命运,随着这种命运而死。”
一天,女孩与R先生邂逅。面对他的勾引,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完全交付给他。
在R先生面前,她永远是那个13岁的小姑娘。
接下来的三晚,他们享尽鱼水之欢,她“无比欢愉,极度幸福。”幸福到,在黑暗中哭泣。
男人爱女人,多为肉体之爱。女人爱男人,多为灵魂之爱。
对R先生而言,这不过是他几百次艳遇中的一个。对女孩来说,却是她一生的夙愿。
女孩离开时,R先生将蓝花瓶里的4朵白玫瑰送给了她。她一连几天,都亲吻着这些花儿。
对她来说,R先生是一个美丽的梦。她不愿从梦中醒来。醒来,就意味着精神的死去。
人,是环境的产物。
女孩原本生活在阴沟里。如果没有R先生,她长大后,会像其母一样,嫁人生子,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R先生的出现,像一束光,照亮了她灰暗的生命,让她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唤醒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此同时,女孩的噩运也开始了。
她说:“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女孩对R先生的爱,是狂热的崇拜。这种崇拜里,有光明,有希望。所以她在信中多次说,“我感谢你!”
这种深沉的爱,让我想起《荆棘鸟》里,麦吉对拉尔夫的爱。
两者如出一辙。
她们都在年幼时,深爱着一个年长的异性。从对方身上,她们看到一种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美好。
这种美好,成为她们一生追求的方向。
加缪说:“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因为爱得过于急切,女孩一辈子都在“享受”这种甜蜜的痛苦。
02阶级差异把世界撕裂为浪漫和现实两部分
小说里,除了描写爱情,还揭露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R先生身处上流社会。他有钱、有学识、有情调,过着精致优雅的生活。
他家里的物件,精致而奇特,有印度佛像,意大利的雕像,还有很多精装书籍。
总之,他本人及他的生活中,处处透着精致感。
从女孩遇到他,到写信给他,已过去十五六年。然而女孩说,“原来你的模样跟你今天的样子完全相似”。
一个人的容貌,在十几年间没有变化,那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人养尊处优,没受过苦。
R先生确实没受过苦。他只交往两类人:文艺青年和小姐贵妇。前者,是他事业上的伙伴,后者,是他生活的“调味品”。
相比之下,女孩虽以小资产阶级自居,生活却堪称穷酸。母女俩靠救济金度日,她只有十几本简装书,被她视若珍宝。
R先生站在金字塔塔尖,女孩处在金字塔底座。
地位、财富、学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让女孩面对R先生时,不由自主会产生自卑感。
她为什么爱R先生爱得小心翼翼?
因为太自卑。她生怕他觉得她“低贱”“丑陋”“讨厌”。
而这种自卑的根源,就是——穷!
小说中的阶级差异,不仅体现在女孩和R先生的身份差异上,还体现在他们对无产阶级的态度上。
孩子的眼睛最干净,能看穿一切伪装。
女孩13岁时,就洞穿了R先生的秘密:他具有双重人格。
他外表光鲜亮丽,内心还有另一面。“那一面,只有你一个人知道。”
她之所以会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她小时候看到过一个场景。
一个乞丐敲门要钱。R先生开门后,一脸焦躁,不愿正眼瞧他,匆匆塞给他钱后,就想让对方赶紧走。
R先生长年过着优雅浮华的生活。他只想看到他想看到的那一面,即人世间的繁华与美好。
然而,他所看到的繁华与美好,不过是有钱人用金钱堆砌出来的假象。
他内心深处,有一种恐惧。他不敢也不想面对现实世界的黑暗和残酷。所以,他才会对乞丐那种态度。
和R先生那三晚的缠绵,让女孩怀孕了。小生命的出现,让她觉得,自己真正拥有了R先生,他再也“不会从我身边溜走了”。
怀孕后,女孩从未找过R先生。
有三个原因:第一,她不愿拿孩子当筹码,去胁迫R先生。她不想被他视为“乞丐”。第二,她害怕他让她打掉孩子。第三,她太了解R先生的性格。
“你只喜欢轻松愉快、游戏人生、无牵无挂。你生怕干预别人的命运,你愿意滥用你的感情,用在大家身上,用在所有人身上,可是不愿意做出任何牺牲。”
临盆前,女孩最后几枚金币被洗衣女工偷走,她不得不去一家简陋的医院生产。
在那里,她不得不和娼妓住一间病房,还要被迫忍受医生的随意侮辱。
穷,是最大的原罪。穷,会让人变得不知羞耻。
在女孩眼中,偷金币的女工和简陋医院里的人,都是无耻之徒。而他们,都属于无产阶级。
R代表资产阶级,他富足优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女孩是小资产阶级,夹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其身份与愿望之间,有着无法跨越阶级鸿沟。
最底层的穷人,低贱无耻,象征着现实主义。
女孩向往资产阶级,生怕沦为无产阶级。生下儿子后,她说:“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应该享有人间的一切财富,一切轻松愉快。他应该上升到你的高度,进入你的生活圈子。”
R先生和女孩对无产阶级的态度,透着茨威格对阶级问题的深刻反思。
03真正的爱是“我爱你,但我绝不打扰你”
18岁那年,女孩去维也纳打工,自己养活自己。她人格独立,有自尊。
为了给儿子营造一流的环境,女孩成了交际花。她穿梭于权贵之中,甚至放弃当伯爵夫人的机会,只为能有自由身,随时听候R先生的召唤。
儿子继承了R先生的容貌和气质,小小年纪,就像小绅士。
女孩说:“这个孩子是我全部的幸福。”“他越像你,我越爱他。”
儿子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不幸的是,后来儿子染上流感死了。
信里,女孩5次哀叹儿子死了的事实,像祥林嫂反复诉说阿毛死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痛!
而她每一次倾诉,口吻都不一样。
第一次,“我的儿子昨天死了。”
第二次,“我的儿子昨天夜里死了。”
第三次,“我的儿子死了——他也是你的儿子。”
第四次,“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死了。”
第五次,“我的孩子死了,我们的孩子。”
5次哀叹,一次比一次具体,一次比一次痛彻心扉。
世间所有的感情中,最邪恶的,莫过于情感勒索。
女孩即将死去,这封绝笔信,她必须要说真话。然而,她深知R先生的性格,她生怕这些话会让他感到内疚。所以,她才一遍遍说,这一切,都是她自愿的。
“你并没有勾引我,欺骗我,引诱我。是我自己挤到你跟前,扑到你怀里,一头栽进我的命运之中。”
对人而言,身份,有高贵低贱。灵魂,却是平等的。
《简·爱》里,简对罗切斯特先生说:“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女孩不像简那样激昂,但她们骨子里都是倔强的,有自尊的。
她一生只爱过一个人。这段爱情,像过山车般惊险。
每一次不被认出,都是一次深深的绝望。而女孩像扑火的飞蛾,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爱。
有人说,女孩是恋爱脑。她对R先生的痴迷,和饭圈追星一样。
说这话的人,根本没看懂小说。
恋爱脑,是不顾一切缠住对方,希望对方围着自己转,把自己捧在手心。
确实,女孩爱R先生爱得不顾一切。但是,她从未打扰过对方的生活,她更不想羁绊对方。
女孩的爱,有自尊,懂得克制。这和恋爱脑有根本区别。
04人拿什么来证明自己存在过
女孩小时候,R先生是她心中“诱人的迷”。女孩长大后,她成了R先生心中的“迷”。
本来,R先生有3次机会揭开谜底。可惜,他压根没有意识到机会的存在。
第一次,发生在两人首次约会时。
那时,女孩18岁。R先生走到她身边,像老熟人似的和她攀谈起来。
吃完饭,他约女孩去他家,目的不言而喻。女孩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让他大吃一惊。
他见惯了虚伪做作的女人,突然遇到一个不设防的女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时,R先生发现,女孩和他那些情人完全不同。
她身上,有一个迷。
于是,他一路上旁敲侧击。她听出了他的好奇,却没有泄露秘密。
那秘密是,她已暗恋他好多年。她不想说出秘密,是不想让他爱她时,有一丝心理负担。
几年后。
一次在舞厅里,两人偶遇。R先生被女孩吸引,他只用一个眼神,就让女孩抛下情人,跟着他跑了。
即使两人赤身裸体时,他也没能认出她。次日,他告诉她,他马上要去北非旅行。
旅行,对R先生意味着分离,对女孩意味着被抛弃。
女孩激动极了,她盯着他的瞳仁说:“我爱的那个男人,也老是出门到外地去。”
多么强烈的暗示!
这是第二次揭开谜底的机会。
R先生却微笑着说:“他会回来的”。显然,这是在敷衍。
女孩回答:“会回来的,可是回来什么都忘了。”
R先生很惊讶,抓住女孩双肩说:“美好的东西是忘不了的,我是不会忘记你的。”
这话出自一个风流浪子之口,多么讽刺啊!
女孩以为他要认出自己了,然而并没有。在他心里,女孩就是舞厅的娼妓。趁她不注意,他给她的暖手筒里塞进几张大钞。
女孩从镜子里看到这一幕,感到了赤裸裸的羞辱。
临走时,她索要了一朵白玫瑰(实际上,那花是她寄给R先生的)。R先生说,他不知道是谁送的,“所以我才这么喜欢他们。”
是的,他只喜欢没有一丝心理负担的爱。
女孩盯着他说:“也许是一个被你遗忘的女人送的。”R先生一脸惊愕,女孩以为他就要认出自己了。
这是第三次揭开谜底的机会。
但,他最终没能认出她。
女孩含泪快步出门时,和老约翰撞了满怀。老约翰眼睛一亮,认出了女孩。
最终,揭开谜底的人,不是R先生本人,竟是他的仆人老约翰!
就为这一眼“认出”,女孩对老约翰感激涕零。她说:“老约翰在这一秒钟里对我的了解,比你一辈子对我的了解还要多。”
走到人生尽头时,女孩向R先生提出一个请求——每年他过生日那天,请他给自己买一束玫瑰花,就像她还活着时,他每年生日时,都会收到玫瑰花一样 。
信的最后一句是,“我感谢你……我爱你……永别了……”
读完信,R先生陷入了沉思。正如女孩所料,他一生猎艳无数,根本想不起她是谁了。
今天他过生日,蓝花瓶里却是空的。这些年来,头一回出现这种情况。
他“悚然一惊”。冥冥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女孩的存在。面对女孩高贵的灵魂,此时的R先生,忏悔无门!
人因何而存在,是一个严肃的命题。
每个人,都渴望被自己深爱着的人深爱着。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被人爱着,被人记住。
然而付出一切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这种爱,值得吗?
茨威格认为,值得!
女孩暗恋R先生一辈子,最后什么也没得到,看似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她从灵魂深处爱过一个人。这份爱,浓烈深沉,真实炽热。
正是因为有这份爱,她才活过。
再看R先生。他一生和许多女人发生过关系,却从没有真正爱过任何一个女人。
他不仅不爱别人,也不爱自己。
小说开篇就点明了。R先生41岁生日当天,看到报纸上的日期时,才想起今天过生日。他“心里既不高兴,也不难过。”
这是麻木。对生活的麻木,对生命的麻木。这不是行尸走肉,是什么。
他不爱别人,也不爱自己。他,是一个空心人。
所以,他活了41岁,却从未活过。
加缪说:“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巨大的不幸。”
女孩是前者,R先生是后者。
R先生是爱无能。他内心从来不敢面对现实世界的黑暗面。这正是女孩所说的,他性格中的另一面。
女孩死了,一切归于虚无。人间的富贵也好,苦难也罢,都是浮云。
唯有那份炽热的爱,与世长存。真正的存在,就是无怨无悔地爱过。
05茨威格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深深影响了欧洲的文化界。
茨威格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这篇小说里,就有浓厚的心理分析的影子。
小说里的R先生,有着双重人格。这种特质,也存在于茨威格本人身上。
R先生,是著名小说家。故事发生在他41岁生日当天。
茨威格也是著名小说家。他生于1881年,写这篇小说时,正好41岁。
R先生一生风流轻佻,猎艳无数。
茨威格的情史也颇为丰富。他的一些照片中,也会流露出轻佻的神情。
小说的名字,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据说,茨威格曾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中一封信的写信人,后来成为他的妻子。而这两封信,也成为他写这篇小说的灵感来源。
以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R先生都是茨威格本人的缩影。
那么,茨威格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呢?我觉得,这是他的“忏悔录”。
茨威格是犹太人,生于大富之家。
20出头就在文坛闯出名气。他的前半生很顺遂,几乎没有受过挫折。
所以,他前期的作品,大多都是关于上流社会的故事,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战败后解体,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等10个国家。
亲眼目睹世界大战的残酷后,茨威格对战争、阶级、人性等问题,开始进行了深刻反思。
从这时起,他的目光从专注于上流社会,转而去关注大众疾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他思想转型期的代表作。
茨威格用温柔的笔,将女孩的遭遇娓娓道来。女孩对R先生的爱,真挚纯粹,毫无保留,不求回报。
爱,因为痛苦和绝望,才变得愈加真实和感人!
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充满阴谋与斗争,算计与做作。
在如此复杂的世界里,女孩一生固守着自己的信念,保有最浓烈纯粹的爱,且不求回报。何其珍贵!
加缪说:“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生活,就是撕裂本身。真正的觉醒源于痛苦。”
曾经,R先生照亮了女孩的生命。
十几年后,女孩用绝笔信,戳中R先生的痛点。她用自己的死,换来了R先生精神的重生!
这其中,有一种“反哺”的意味。
女孩的死,对她来说,不是悲剧。因为她这一生真正爱过,她无怨无悔。
小说的结尾,R先生觉醒了。
现实世界里,茨威格在后期的作品中,开始关注时事,关注普通人,透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象棋的故事》。茨威格通过刻画一个棋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宣扬了自己的反战思想。这部作品,让茨威格思想深度更上一层楼。
二战结束前,茨威格和妻子在巴西自尽。遗书中,他说自己是性急之人,等不及战争结束,要先走一步。
他去世后,巴西为他举办了国葬。
06茨威格是我一生的偶像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我的“老朋友”。
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它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它是我少年时代最重要的文学启蒙读物。
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是上初二的时候。
当时从家乡图书馆借到这本书,一口气看完,感动到热泪盈眶。
当时还是少女的我,打心底里崇拜这个男作家能从女性视角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那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后,我砸锅卖铁也要去见茨威格!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讲给最好的同学听。每讲一遍,对茨威格的爱,就更深一层。直到五年前,茨威格都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
他的小说,写出了人性幽微之处的真善美,情感纯真炽热。每次看完,心情都久久难以平复。
当然,每个作家都有局限性。茨威格也是。
有时会觉得,他的情感太过浓烈,以至于他的小说自带炙热感,有时会灼伤读者,让读者沉浸在故事中,触角无法伸长至更远处。
不过,即便他的小说有瑕疵,也不妨碍我深爱他,以及他的作品。
有人说,茨威格太自恋。其实,人,都是自恋的。
所有形式的艺术作品(小说、音乐、绘画等),都是艺术家自恋的产物。没有自恋,就不会产生任何艺术作品。
退一步说,生孩子,也是人作为动物的自恋。其目的,无非是延续基因。
而艺术家,把动物的基因自恋升华为艺术创作。因此,作品就是艺术家的“孩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场历时十几年的暗恋,是对人性真善美的最真挚的赞歌。
这部小说问世99年,时间证明,它是一部不朽的杰作。
最后,分享阅读名著的五点个人心得。
第一,读名著,要有敬畏心。
第二,读名著,不要用世俗观点去解读。
第三,读名著,要深度共情,深度思考。
第四,读名著,本质上是在读人性的复杂。
第五,读名著,一定要用“心”去读。
做不到以上五点,很可能会把这部杰作读成傻白甜遇渣男的故事。那是言情作家的胜利。
茨威格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该受此羞辱。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