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拍照,终于了解
以前节假日时我会和陈先生一起回福州,陈先生会带我去三坊七巷玩。可是节假日里三坊七巷人很多,出去倒成了人看人。
后来我就不大愿意去三坊七巷,宁愿和陈先生去西湖边吹风,甚至轧马路也好,有时从一条小巷子里,可以不经意间窥见福州人家的别样生活。
记得我刚来福州时,看到新鲜的事物都会不停地拍拍拍;后来,随着我多次往返于这座城市,消除了陌生感,反而不爱拍照了。
这次到定海也一样,照片都懒得拍了,只有看到大海和感兴趣的景色才会随手记录下来。
地域与认同感
国庆节,在定海的巷子里,每天能看到从福州自驾过来的游客。他们穿着运动服,背着背包,戴着墨镜,戴着遮阳帽,手机拿着相机或手机一路咔咔咔,穿梭在城中的巷子里,说着各自对定海的认识与解读。
一看他们这装备就是妥妥的游客打扮,而我呢,和陈先生汲着拖鞋,手牵手一起出门遛弯去。
在与游客相遇的瞬间,我有种“虽然我不是这儿的人,但我住在这儿”的感觉。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地域的认同感。它将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和外来的“你们”,用一道看不见的分水岭区分开来。
陈先生爸妈之前在福州生活,因为拆迁问题,一个多月前才回到定海。而他们在定海本地人眼里也有着很明显的“你们”和“我们”的区别。
习惯,习惯就好
比如吃饭这件事情,陈先生爸妈在定海的吃饭时间和在福州的一样。而在当地人看来,你们吃饭太晚了。
我和陈先生回定海,还保持着和在上海时差不多的作息时间。前天中午我们十二点多快一点吃午饭,路过的一位邻居,看到我们这个点吃午饭他表示很惊讶。
而我今天下午听到两位相互问好的邻居“你吃了吗?”一位说她四点半就吃过了,另一位说那你今天吃的真早,我们五点吃。
听到这两位“你吃了吗?”的这种打招呼方式,我打心里面觉得有归属感。在我老家,至今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还是一句“你吃了吗?”,作为人们见面的开场白,寒暄过后再继续交谈。
对于他们4-5点吃晚饭,我刚开始还有点惊讶。后来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这里是渔村,大多数人家都要早起捕鱼。所以这里的夜晚很静谧,外面也很早就漆黑一片;而早晨当我还在睡觉时,就被外面喧闹的声音吵醒。
在定海的这几天,我和陈先生的妈妈一起去过教堂,一起去菜市买菜,一起去看望亲戚,一起傍晚去海边散步,一起和邻居聊天,向邻居请教海鲜的做法…
这个假期我过的既平淡又充实,但是真的特别开心。每天闻着海风甚至都想多吸几口,回上海就闻不到腥腥的海风了,夜吃不到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海鲜了。
这个假期里,我跟随陈妈妈的脚步用当地人的方式去生活,少了用手机去记录的欲望,多了用目光去打量周边一切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