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别人写的小时候的穷苦生活,看的我很是触动。
想到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有丰富的穷经验,对穷有切肤的感受。所以,我打算也来写写穷这件事儿。
1、
小孩子没有穷富之分,大人们才有
第一次对穷富有认知,是很小时候,我跟家人吵架,待在姨妈家不回家。过几天姨妈劝我回家时,就说:妮妮,快回你家吧!我家比较穷,你在我家只能吃萝卜丝白菜,回你家就有肉吃呢!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有肉吃,是富,没肉吃,是穷”。
但其实,才五岁的我,并不向往我“有肉吃”的富裕家,我只想到一个没有打骂、责怪的温暖家。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富的家庭有什么好处,穷的家有什么坏处,姨妈炒的白菜和萝卜真的很好吃啊。
小孩子并不知道、也感受不到家庭穷富所带来的好与坏。小孩子最能感受到的就是温暖和爱了。
但随着我心理的成熟,和认知的增长,我渐渐的认识到,我家很穷,我们村里人都很穷。
2
穷本是一种对比,没有对比也就没有穷富之分。
视野改变认知,如果我一辈子生活在农村里,我不会知道自己有多惨的。
小时候在村里上学,家里虽然有肉吃,但其实也是特别穷的。因为身边人都穷,所以尽管我每天穿着哥哥姐姐等亲戚给的旧衣服,又丑又土的,但我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多穷。
初中时,我来到附件隔壁较富裕的一个村庄所建的中学读书。(嗯,因为穷的村庄人少孩子穷,是没有必要单独建立中学的)
到了那里读书,才见到了整洁的马路,比村里大挺多的超市,我才渐渐感觉到自己的村是非常落伍的。更重要的是,周围的同学们都打扮相对漂亮又时尚。我第一周上学,我同桌就问我:你穿你家的衣服吧?太大了!
我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渐渐了解了自己的穷,羡慕其他朋友的时尚又漂亮,自卑自己的又丑又穷。
3
穷不是自卑的根源,根源是你是否有,穷以外的优秀东西
高中时,我来到县里读书,经过三年初中的学习生活,我已经适应了自己的穷,习惯了自己的穷。高中的我虽然来到县城,发现自己更是穷的可怜。但那时的我,却比在初中时开朗的多,自信的多。
因为,在我们那个小县城的高中,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所有人关注的重点都是学习。而我那时学习成绩不差。
而且,我嫂子是我的班主任,就算那时我又丑又穷,依然有一堆的朋友跟我玩。
学习中上等,加上嫂子是我的班主任。所以,在更富裕、时尚的县城里,穷并没有给我带来自卑。
并且那时我正视了自己的穷,我甘愿当漂亮女孩旁边的绿叶,夸赞她们的美丽和漂亮。他们也乐于跟我这样学习成绩不错、乐观友善、还有班主任关系的人玩儿。
所以说,如果穷并不会陷一个人于自卑的深渊。
但如果你又丑、又穷、也没有比别人多一点的权利、也没有可拿得出手的优异才能。这个时候,你不要急着自卑,不要把这一切都归于穷的错,归于父母的错,先努力让自己某方面变优秀再说。
可惜的是,高中时我并没有理解这里面的意义。并不知道让自己有 “富裕”之外的东西很重要。
高中的我并不明白穷其实有很多种,并不明白富裕有很多种。
这个社会确实偏爱有财富的人,但除了金钱是一个人的财富,其他外在的富裕也可以是你财富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金钱的财富,那么就尽量让自己有其他方面的财富,这样才不会被排斥,不会太自卑。
所以大学时,我穷,又没有穷以外的优秀富裕东西。我又进入了又穷又敏感又自卑的状态……
5、……<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