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誉为“全国十大知名高中之首”的河北衡水中学分校在浙江平湖揭牌,这标志着河北名校衡水中学正式进驻浙江。但在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看来,这样的“高考工厂”、“名校加工厂”与浙江教育理念相抵触,“他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他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我们浙江不需要”。(环球网4月9日)
河北衡水中学早已名声在外,每年一到高考的冲刺阶段,诸如河北衡水中学这样的几所“高考工厂”,就会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其中一些社会人士,尤其是一些教育专家,都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呼吁给予淘汰。理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本性,虽然奇高的录取率令人刮目相看,并有很多学生考入了名校,但将来走入社会时,并不一定能成为国家的人才。
客观地说,这样的说法并没有错,而且,在当今的社会语境里,这种说法也已经成为了某种主流观点的表达。不管是哪位教育专家或教育官员,也不管是到哪个级别的论坛上去发言,只要持这种说法,就不会招来他人的反驳,甚至,这样的说法也已经成为了展示专家正宗身份的保险箱。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在于“素质教育”当前已经形成的道德高度和舆论热度,而在这种道德高度和舆论热度的渲染之下,似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是水火相克的“不共戴天”。
然而,这样的逻辑链条有失偏颇,因为素质教育虽然确实很好,它的根本诉求是发挥学生的自由天性,让他们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成就自己的未来。但在目前现实情况下,高考的录取却不存在着有考必过的天性,它本身就是一种以分数为基本尺度的选拔赛,而且,这种选拔赛也是目前阶段社会所能达到的最大化公平所在。而如果在社会还没有进化出更公平的选拔机制之前,就人为地弱化现有的高考机制,那并不是学生的福音,而只能是一种混乱。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在目前社会阶段中,应试教育的分数比重法,不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而且,它还将长期地存在下去,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已开始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那里的学习氛围相对宽松,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充分释放了孩子的天性。因此可以说,出国学习的孩子,确实躲过了应试教育的薄弱之处。
然而,送孩子出国学习,虽然可以躲过应试教育的薄弱之处,但它需要家庭经济实力的支持。动辄几万美元的学费,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并不算什么,但这样的家庭占比终究是社会的少数,而对于更多的普通家庭来讲,他们并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
但作为普通家庭来说,尤其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家长来说,高考就是现实中唯一可以走出贫困的出路,多存在一所这样的学校,对贫困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多一种选择,也毕竟是多了一条出路。试想,哪位家长不想通过高考将孩子托举得更高,经济条件好的孩子能够出国上学,这条路已经开放了,而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来说,我们有什么理由堵截他们的出路呢?因而,在这样的现实诉求之下,将孩子送到“高考工厂”、“名校加工厂”就是一种合情合理的选择。
从中国目前情况来说,教育发展确实不平衡,但这并不是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而是中国目前的客观国情所至。从长远趋势来说,将来一定要全面走向素质教育,但任何好的愿望都不可能跨越现实,它需要在多方面、多模式发展下走向在体融合,但它永远都不存在着想当然的一刀切情况。
而在现有的国情条件下,诸如河北衡水中学这样的民营学校,正是国办学校的有力补充。它不是个别官员想不想要的问题,也不是一地政府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本质上它是家长和孩子们的需要,本质上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场选择,国办学校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的民营学校却可以助以一臂之力。而《民办教育促进法》也明确给出了民营学校的合法定位,它应当可以获取社会的促进力量,而在目前客观现实之下,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并存,本身就是国情的需要,而在将来很长的时期内,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并存,都会是社会的理性选择,但对于这样的学校,为什么非要给予抵制和打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