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我们知道怎么做,但是我们的行为却和我们所知道的道理背道而驰。每当我们事后反省的话,内心多多少少会对自己有些微词和指责。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昨天的文章,《我一以贯之的方法论——《婚姻情感通识课001》》中我们所展现的思路和方法在生活中其实很难运用,这倒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至于这一点我丝毫没有办法,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按照佛家的说法,我们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基督教则说,我们都是有原罪的。
也确实,人活着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看来,我们大体上是要完成两件事,一是认识自己,二是了解世界。二者结合起来,目的就是更好地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合适方式,为生存,为了让灵魂有个安住。
上一篇文章,我们给的是冷冰冰的认识关系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一篇文章,我们进到人内心深处,看看“为什么懂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了解一下我们深层次的爱与怕。
我们大多数人会觉得,人是理性的,但遗憾的是,情感才是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理性不过是感情的奴隶,往往是为自己的感情辩护。这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观点,现代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也越发证实了他的观点。其实我们利用自己的日常经验也不难发现,我们往往是用自己的知识和理性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试图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就像很少会有坏人认为自己真的坏。
我打个比方,理性就是安卓手机上的App,而情感则是底层的操作系统。手机上的App装的再多,一旦操作系统崩溃,那么这些App全都白搭。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一旦在气头上,什么事也做不好,出口往往就伤人。
也正因如此,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去省察自己,去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爱与怕。下面我们以拒绝自己身边的垃圾关系为例,来审视一下我们的内心。
我想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很多时候想拒绝某些人的要求,但是碍于面子,往往又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了对方。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之前的刘鑫江歌案,较为普遍的就是樊胜美一类为奴的女儿,被自己的母亲无底线地敲诈勒索。
我们说做人难,做人累。难的是我们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绑架而不自知,累的是我们背负了很多可能并不属于我们份内的责任。要知道单纯的精神上的控制极难做到。上述问题基本上都涉及利益,当然这里面的利益不仅仅是钱上的勒索,也包括在性上面的便利,人脉资源、面子、道德顾虑等等都是可以作价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怎么办呢?
拒绝——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
道理不难吧,估计大家都懂。可然后呢?我一步步推演给大家看看(以拒绝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为例):
1、我想拒绝父母对我的要求和控制。
比如,我想拒绝父母对我在金钱上对我勒索,拒绝父母在婚姻上对我的要求,拒绝父母在事业上随意干涉我的选择……
2、实际上,每每父母对我有要求我都难以拒绝。
虽然我心里极为不满!
3、不拒绝父母我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既然我们做了一件我们不愿意做的事,那么做这件事背后一定有我们深处的爱和怕,是它们绕过我们的理性,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虽然在理性上我们并不想这么做。
显然,我可以变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这样我就显得孝顺,我就有道德。与此同时,我觉得自己有价值,可以回报他们。还有,我觉得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我会认为自己很自私。
4、3中的好处要想成立,需要什么样的前提假设?
a、只要我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了,我就是孝顺,我就是有道德的人。【可以问一问自己,这句话靠谱吗?】
b、我做人的价值取决于我对父母的回报,只要我能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我就有价值。【可以问一问自己,真的这样吗?】
c、只要我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我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可以问一问自己,是真的吗?】
在4当中,这些假设就是我们潜意识的部分,通常它们不会轻易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但实际上,正是这些假设的存在,虽然你有改变的愿望,实际上你的行为很诚实地忠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假设。我们很多人活的很累,很分裂,其根源也就在这。
如果你违背了这些假设,那么自然你就脱了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你会觉得恐慌,害怕,你会畏惧不前。在这种情况下,你对自己自责是没有用处的。是你的假设强势地决定了你自己的行为,这让你感到非常无力,觉得自己懂的东西没有用武之地。
不过你可以仔细看看,上述这些假设有一个靠谱吗?一个都没有,但很遗憾,我们的内心深处充斥着大量的这样的假设。不行你可以试试,下面我给你一套完整的关照自己内心的工具【你自己遇到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理性冲突,内心分裂的时候都可以这么做】:
1、你的改变目标:eg:拒绝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2、你正在做的跟改变目标相反的行为:每次都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他们的要求
3、这些相反的行为背后的好处:1、
2、
3、……
4、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a、
b、
c、……
注意,改变目标只针对具体行为,你千万不要写想发财,这是属于结果目标。也不要写想让自己开心,这是属于情绪目标。记住,改变只针对行为,只针对行为,只针对行为!
填完这个表格,你可以大致清楚自己在做某件事时,真正触发你内心爱和怕的到底是什么。你要清楚,你所知道的那些表面上的道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中的这些假设。它们根深蒂固,对它们,你平时可能一无所知。因此,你常常不自觉地被它们所操控。
当然,这只是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当他看到自己内心的一些重要假设原来十分滑稽的时候,改变往往也就发生了。别着急,慢慢来。对于人生来说,省察自己是一个终身的事业。
参考文章:
2、《你该如何认识你自己?》
冥想时刻:
我之前讲过很多次觉察,真正地觉察就是看清自己内心的爱与怕,不要急着改,如实关照就好。当你的潜意识被翻译成意识能读懂的话语时,至少,你内心也就不用那么分裂了。【参见《为什么说,保持觉察即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