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之前,请一定别忘了爱自己

昨天上午正在家里写文,收到了朋友的微信消息,她说想来家里找我一起坐坐,聊聊天。起初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最近我在忙一些事情,时间也比较紧。

像这样纯粹休闲的闲聊时光对我来说,仿佛有点浪费时间似的。但是我还是接受了,考虑到我长时间都不怎么有社交的情况下,我决定接受她的邀请。

村里的房子建的高,屋子里没有阳光,阴冷阴冷的,我却在屋里呆了一上午。下午朋友来的时候,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打开大门,让秋日的阳光从外面照进来。


她带了一个小小的蛋糕,我泡了菊花茶,让小爱同学播放着音乐。那个场景下,突然好惬意。我仿佛很久都没有经历过这这样慢下来的时光了。那一刻,心里真的很安宁和放松。


不知道有没有像我这样,有了孩子后,就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家人和孩子身上,而常常忽略了自己。每次想要放松一下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有很多的事在等着自己。从不敢真的放松。

可是想想,如果父母自己都是紧绷绷,奔忙不停,也不快乐的话,就如何指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情绪稳定,保持快乐呢?

成为你自己

结婚后,我们变成了妻子,爱人。有了孩子后,又变成了妈妈。但是我们得先成为自己,才能更好地成为妻子,成为妈妈。如果要“牺牲”自我,成就他人,那我们就永远丢了自己,那就是在为别人而活。

虽然现在是21世纪现代化社会,但我想说,受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有时候我的思想还是有些传统的。曾想着努力地兼顾家庭和工作,让自己内耗严重。


我会觉得照顾家人,教育好孩子,以及琐碎的家务,都是我分内的工作,而不是夫妻共同分担。我努力地包揽一切,让这些责任把自己慢慢变得不快乐。


为什么不成为自己呢?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放个假,让自己真的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可。爸爸带着娃,也可以很好地增进父子情感。

偶尔和爱人一起去看个电影,下个馆子,找回做自己的感觉。也让孩子看到,妈妈爱孩子,但是妈妈也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谁是一直围着他转的,他也就没那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多元的快乐

周育如老师在她的给孩子的情绪教养课里提到了快乐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最常见,叫做“感官的快乐”,比如说吃好吃的东西,穿漂亮的衣服,去旅游,也就是立即可以享受的快乐。像这种感官的快乐,大家都喜欢,这是很容易得到的快乐。

第二层次的快乐是“幸福的快乐”。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或者想要达成一个目标,暂时牺牲眼前的感官享乐,以得到更好的成果。

比如说,刚结婚的时候,夫妻两个爱怎样过日子就怎样过。有一天,有了孩子,好日子突然就过完了,很难有时间去看一场电影,下一个馆子,去旅游了,感官的快乐都没有了。可是当我们忙碌了一天累得要死,到晚上,孩子终于睡着了你看着孩子那嫩嫩的的、熟睡中的小脸,突然觉得,喔,我好幸福!

有时候我们一家三口晚饭后在路上散步,我看到爸爸和孩子在前面奔跑着,欢笑着,就会感到一阵难以描述的幸福和快乐。


这种快乐跟美食、旅游、娱乐等感官快乐,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收获的是一个更深层更持久的快乐,这就是“幸福的快乐”。

第三层次的快乐呢,是意义的快乐,就是完成了一个对我们的人生来说很重要的意义,它基本上没什么享乐的成分。

比如去当志愿者,去帮助他人,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感受到感官的快乐和幸福的快乐。但是我们的无条件付出,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快乐,这是一种人生自我价值呈现的更有意义的一种快乐。这就是更高层次的快乐。


我们当了父母后,虽然暂时没有了感官的快乐,却收获了幸福的快乐。当我们累的时候,给自己放个假,重新去体验一下感官的快乐。回来之后就像满血复活了一样,重新有了力量。


现在的物质条件很丰富,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除了感官快乐,适当地引导孩子去追求幸福的快乐,甚至是意义的快乐。这样孩子的心理发展会健康,而不会只停留在物质和感官的快乐。

最后,愿所有父母都能成为自己,成为情绪稳定快乐的父母。只有父母活的更好,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