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215】 海淀南大街(七)高台阶粮店
小留流第329篇
看完了小庙看学校,然后我们再看小庙边上的高台阶儿粮食店,【如图26】是南大街粮店,几十年来家里的每一斤棒子面,每一块白薯都来自这里。自打三岁上托儿所开始每天从粮店门前经过,小学时,大家敲锣打鼓上街游行聚集时,不但对面小龙王庙高台上站满了人,粮店门前那斜坡上也站满了人【如图】,也许都惦记登高一呼呢。
说说眼膜前的这个粮店,刚好大门敞开着,就这个座粮店,上小学以后,我也能帮家里买米,买棒子面了,一进高台阶粮店大门,迎面是一排柜台,柜台外空间也就一米来宽,三米多长的一个夹道。要买米面,进门就要右转走到三米多远的那个收银柜交钱、交粮票。粮店的柜台和其实商店不一样,柜台是没有台面的,只是一排敞口的木箱子,一箱挨着一箱的米,面或棒子面。
虽然六郎庄盛产“京西稻”,牛的不成不成的,产地也不远就在海淀镇西边,但那么牛的米,咱们就别惦记了。我在粮店里见到最好的米是“天津小站稻”,当然那也不是咱要买的,我买的米叫“机米”,谁知道是哪产的?这机米粒特别的长,上面还有黑点捞出的米饭一点也不筋斗,米汤也是稀汤寡水儿的没香味也不好喝。白面也是不同,价钱便宜一点儿的是一摞到底的面,蒸出的馒头挺黑。我爱吃我姑家的馒头,一个是酸酸的另一个就是特别的白,大家称它为“富强粉”馒头。
当时人们无论买米还是买棒子面都要自己带口袋,柜台外沿上固定着三个铁皮大漏斗,每个漏斗后面架着一个绿色的台秤,秤上放个带提手的铁皮簸萁,中间带梁儿的那种。你若要买五斤米的话,交完钱和粮票,售货员抄起铁簸萁,呱叽一簸萁下到箱子里,撮起半簸萁米,哐当放回称上,如果份量多了抬手一推,噗叽又倒回一些,秤好后还叮嘱呢:兜好喽!这时的我早已把口袋套在大漏斗的下面,听到嘱咐,赶快再低头看看是否兜严实了,嘴里应着:好嘞!只见售货员一扭把,哐的一声连米带铁簸萁扣在了漏斗里,至此买米的交易结束,背上口袋走你。
图中,粮店还是那个粮店,斜坡还是那个斜坡,不过粮店门前的卖货架子那时是没有的,门前空旷的很。图中粮店右侧是海淀南大街,左侧是杨家井胡同,从这儿进去一直到西头儿与彩和坊胡同相接。
看了小庙看粮店,扭过身来再看马路对面,路北映入眼帘的便是“更生饭馆”【如图27】。当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口号满大街都是,同志们只要一听这口号,便身不由己胳膊一弯,胸脯一端,一个跨步勇往直前的造型就出来了。三角地饭馆也不落空,起了个应景儿的名字“更生饭馆”,甭管怎么说,这里才是三角地最古老的酒馆,以前叫“三角地酒馆”,也叫“小蛋儿”,曾几何时这个小酒馆特别的红火。
这“酒馆”与小龙王庙和粮店呈三足之势,我上学或去西大街等都要经过这个“酒馆”。我穿“新裤子”上学那天,走到这个岔口遇到的“老田”同学,就是打这个“酒馆”买完油饼出来的。现在虽然叫更生饭馆了,可也卖散装酒,我常常来这里给我老爸和大爷打酒。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这酒馆,那一次,大清早的白酒的香味就把我大爷勾引来了,结果演砸了,让我老爸给搅和了,大爷酒没喝成一气之下像巴神一样暴走了。
九十年代这个“更生饭馆”再一次更生,更成了“红艺照相馆”,甭管叫什么吧,反正还是这座老房子,门前还是海淀南大街。
2020年7月19日星期日 小留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