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抬头是月亮,低头是六便士,可总有些人始终不愿低头

周末两天时间,读完了英国著名作家、小说家、剧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其实之前就大概看过该书的介绍,也知道月亮是理想,六便士是现实,可当真正投入进去,心中还是一震。尽管在心中预想过很多次人追逐理想是怎样的,却不曾想可以如此纯粹、自然,而到极致。

书中以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艺术救赎之路为线索展开,深度剖析了理想与现实、社会与自然以及人性多面化的多个问题。

在整个故事构造中,其实是斯特里克兰夫人最先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斯特里克兰夫人拥有着属于“贤妻良母”的一切,她有可爱的儿子、女儿,她会做精致美味的午饭茶点,她会把屋子打扫得很干净,她善良、可爱、富有同情心……当然,除去这些好主妇的基本特征,斯特里克兰夫人可从来不满足于单单只做好一位主妇,她喜欢与作家结交,喜欢接受精神的熏陶。

正是这所有的美好,才让“我”对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先生本人感到好奇,而夫人却成他只是一个小市民,没有一点文学修养。而就是这位隐藏在太太社交背后的男人,已经反叛,便是后面那一条漫长永不回头的路。

作为一名证券经纪人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在大部分人眼里,是幸福的。他有着稳定的工作,收入可观,家庭幸福,家中太太会为他打点好一切,儿女都乖巧可爱,即使到今天,这也是很多人追求的幸福范本。

可是,他选择了逃离,毫无征兆地逃离。

一. 只要逃离,大众就认为是一种“罪过”。

“我”知道斯特里克兰离开,是从一位作家朋友的口中得知的,对方带着几近嘲讽挖苦,甚至看热闹的心态和口气描述了整个过程,无疑,离开的唯一原因就是“带着另一个女人走了”。

不是只有她一个人这样认为,大家都这样认为,包括斯特里克兰夫人。

斯特里兰克夫人坚信,自己的丈夫是带着另一个女人走了,并且,她依然愿意等自己的丈夫回来,她可以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她描述着丈夫是怎样狠心地离开,并且是带着钱财,去过更好的日子去了。

作者受托去到巴黎寻找这个狠心的“负心汉”,去哪里找呢?他一定住在最豪华的房子里,过着最奢侈的生活。

然而,当“我”真正见到了斯特里克兰先生,他没有钱,他也没有住在豪华的大房子里,重要的是,他身边也没有任何的女人。

他说他是为了画画而来,这一点,起初连“我”都不愿意相信,相处考证之后,终于认识到这是真的。

当“我”把这个消息带回英国后,没有人愿意相信。

这当然并不奇怪。

就是放在今天,如果一个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和睦幸福的男人,突然有一天选择了离开,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他出轨了。

除了这个理由,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所有人都相信呢?没有。更不用提为了什么狗屁理想了,即使真的如此,也会毫不留情地被大家称为“傻子”。

或许,斯特里克兰先生预想过这个结果,可从他决定走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在乎了。

二. 心中有光,便会一往无前

离开家后的斯特里克兰先生就成为独立的个体,称为真真正正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他的心中只有他的艺术梦想,不管什么,都不能阻挡他的艺术追求,当然,我们更多的时候称为“自私”。

斯特里克兰的行为叫“抛妻弃子”,同样,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被社会大众谴责上千万次。但他不怕。

在巴黎,他生活困顿,但这却从来不是让他停止傲慢、执拗。

斯特里克兰生病后,与其有过争吵的斯特洛夫放下成见,把他接入自己的画室,与妻子布兰奇一同悉心照料。

可是,他并没有按照常理,对朋友“感恩戴德”,反而勾引人家的妻子,他觉得那只是女人的意愿。

甚至,最后布兰奇因他自杀,他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愧疚。

斯特里克兰从离开英国,没有过过一天的好日子,整日经济困顿,却从不自知,纵使潦倒,但从来没有放弃过艺术创作,即使当时还没有人承认他艺术作品的伟大之处。

后来,他辗转来到了一座叫塔希提的小岛上,依然穷困潦倒,可是他依然不以此为困。他不接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的帮助,不过如果有人愿意为他提供画板、颜料,那倒是不错的。

也是在这里,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阿塔,组成了一个小家庭。

他之所以在这里稳定下来,也是因为阿塔支持他的创作,为他的创作尽可能创造条件。

也就是在这里,他终于追寻到自己内心所求的顶峰。

曾为他诊治的库特拉医生最后在他的房间里看到一幅描绘伊甸园的巨作,从色彩到构图,都足以震颤人的灵魂。

创作出一幅登峰造极的作品,让世人瞻仰,这并非斯特里克兰所追寻的艺术终点,他所追寻的艺术是在于艺术本身的,是唯我的,是纯粹的。

所以在他得麻风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请求阿塔将屋子和那副画一起毁掉,人在寻找到艺术顶峰之后,这幅顶峰之作也就无需存在了。

阿塔最终履行了约定。

三. 究竟什么是幸福?这不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

小说中全篇伴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探讨,多次出现思想完全相悖的人。

不论怎么活,每个人都是在朝着自己认为最幸福的方向努力,可究竟什么才是幸福?

文中人物亚伯拉罕本来有着大好前途,却在入职前的一次旅行中遇到了自己的“似曾相识”之地,选择放弃大众眼中的“幸福生活”,过上了他们所认为的那种“苦日子”,而他的同事则好运地接住了这一切最好的安排。

可正如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话,亚伯拉罕真的是放弃了幸福吗?

“我很怀疑,亚伯拉罕是否真在作践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但我依然闭口不言,我有什么资格和一位爵士争辩呢?”

幸福与否,看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