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总是功利的。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目的,在于他们上了小学之后不要被同龄孩子拉得太远。所以可能会像taller的妈妈一样,开始小学内容教育。好像孩子的起跑线在于学龄前教育,开始的晚就会被落下。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疫情期间到现在看了三本书,《魔法岁月》,《正面管教》,《情感依附》。第一本关于0-6岁孩子的内心发展及表现。第二本关于如何采取正面管教的方式去引导(我尽量不用“教育”一词,这个词被日常生活用的让我感觉压抑和居高临下)孩子。第三本书是美国一个心理学研究团体对几十个样本(孩子和其家庭),从0-6个月的亲子互动(如喂奶的母子互动等)全方位观察记录,之后定时家庭访谈,学校访谈,18岁,20岁,30岁访谈的成长研究分析报告。
三本书无一例外的把亲子关系作为了整个孩子成长的奠基石,没有之一。甚至早期母乳过程中亲子活动的质量,给孩子的心理体验都直接的对孩子未来心理发展的路径产生直接影响。
掩卷而思,想起中国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多的是自己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陪伴的愧疚,欣慰的事生命有他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情感依附》第五章超出预期中提到的样本,那些早年并没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三十岁时依旧生活的很理想,给了我莫大安慰。但他们的身上,依旧无法抹去的是父母的影子,有些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育儿育己。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请先放低姿态,自己先做到。否则凭什么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横加指责。不要说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一切为了孩子。孩子出生这件事情父母从未和孩子商量过,他们的出生是我们盘算或是情感需求。与其说是他们需要我们,不如说是我们需要他们。
而我又有什么资格,不放下外面的熙攘耐心陪伴,静等花开。
请自己扔掉手机,从进家门的那一刻起。请自己在哪怕五分钟陪孩子说话的时间里,蹲下来,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心无旁骛。
钱什么时候都可以去赚,而孩子的成长时间,错过了,就错过了。别说什么遗憾。
该启蒙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太多功利化的启蒙教育,过多的强调效果,宣传中孩子的英文儿歌,孩子的心算能力,孩子的乐器表演,更像是商业化的演出……看多了,让我怀疑而生厌。如果孩子是棵参天大树,那就不要希望他花团锦簇。
如果有一家机构告诉我,启蒙教育最核心的是亲子关系。那我一定选他。
启蒙教育,最核心的是亲子关系,然后是习惯养成,最后才是启蒙效果。而不是市面上充斥着的本末倒置。
强加的教育会裹挟着孩子,阻拦孩子内心力量的发展,失去了内心的人,叫做“形骸独居”,说的难听点叫做”行尸走肉”。
如果这篇文章有幸被您看到,请想一想,启蒙教育是不是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