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倾向在心理学如何理解和分类——瀛姬工作室之心理篇
受虐倾向在心理学上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童年经历、人格特质等。涉及到个体对痛苦、伤害或羞辱的偏好或需求。以下是对受虐倾向的心理学理解和分类:
1. 自我认同问题:一些个体可能通过受虐行为来寻求自我价值的确认,认为自己在遭受痛苦时才能获得关注和爱 。
2. 情感依赖:受虐者可能在情感上过度依赖施虐者,认为痛苦是维系关系的一种方式 。
3. 自我惩罚:内心深处的自责感可能驱使个体通过自我伤害来惩罚自己 。
4. 心理防御机制:受虐行为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个体应对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 。
5. 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施虐狂和受虐狂是对立的两极,但往往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他提出死本能理论,认为这种本能可以指向自己,表现为受虐 。
6. 弗洛姆的理论:弗洛姆认为受虐狂和施虐狂都是在人与人的联系中失去了独立性,通过依赖他人来建立人际关系,以逃避孤独和分离 。
7. 阿德勒的理论:阿德勒将非性欲的攻击性现象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认为人生来有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就发展了权力欲,通过统治他人来避免不安全和自卑感的威胁 。
8. 霍妮的观点:霍妮认为受虐狂冲动在神经症人格中有重要作用,她把受虐狂看成一种性格特点,其根源不在性变态;性变态只是特定的性格结构在性活动中的表现 。
9. 测试方法:心理学界开发了一些自我评估问卷来测量个体是否存在受虐倾向,临床观察和心理测量工具如MMPI也可用于评估 。
10. 症状表现:受虐倾向的症状可能包括对痛苦的强烈渴望、自我伤害行为,以及在情感关系中倾向于选择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伴侣 。
受虐倾向是一个多维度的现象,涉及个人心理、生理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与权力的关系受虐倾向的评估和理解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对于有受虐倾向的个体,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社会大众也应该加强对受虐倾向的理解和关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