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1000万个人中,可能有1万个文案。这其中,3000个是影视文案。这3000人中,有1000个是男的。这1000个男的,可能有80个处女座,只有2个是土木工程专业的,胖些的那1个,应该就是我。
在我三十年的人生视野中,从土木工程转入文化领域的只有三个人:
第一个人,是台湾作家痞子蔡。
第二个人,是创办《万万没想到》的叫兽易小星。
第三个人,就是一事无成的我了。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说出自己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常常引来一阵参差不齐的笑声。甚至有人问,土木工程?有这个专业吗?
跨专业就业的人,固然多的是,比如学英语的去做了销售,学外贸的进了银行,学计算机的去做了保险。而像我这样转180度弯的,算是个奇葩。
事实上,只有我自己明白我在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那是一条遇见自己的路。我相信一句话:用你的经历定义你的人生。在我从业7个年头之际,再次回头看,似乎好多事情,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请允许我讲几段故事——
1,父亲捡到的那捆毛笔。
小时候,我的身体瘦弱,不像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同一个数字。8岁那年,大病一场,四处求医,那时经常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穿行在人群中。从乡村小诊所,到镇上,到县里,再到市里。
有一天,爸爸看到前面一辆三轮车上掉下一把东西,停车捡起来,是一捆毛笔。后来,我出院休假的一年。这些笔就成了我的玩具。那时天天拿着笔在水盆中醮水,在木门上写字。水写了就干,干了就又写。我家住的是老房子,室内的所有墙面都是木质的,听爷爷说这房子修于70年代,在当时是挺风光的。于是我家的所有木樯,便都成了我创作的地方。
到上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写对联,从此,每到过年,家中的对联都是我来写,而且,每幅对联都是原创。出于练字的需求,家中所有的报纸、杂志、所有的课外作业,都被我写上了黑黑的毛笔字。农村的厕所,是用这些废纸做手纸的,有时很多客人来玩,进厕所后出来,大致会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伟啊,厕所那个字是你写的?很可以哟。另一种声音是,你害人,瞧瞧我家小孩的屁股,全擦黑了。
也许,这一捆毛笔,是我结缘文字的开始。
2,六年级的情书日记。
六年级的时候,同班有个女孩是我隔壁村的,我们两小无猜。当时只是一种情窦初开的朦胧感觉。我们之间有一个约定,我每周要写日记给她看。我们经常约在一条河边,我在这头,她在那头,中间隔着一条河。我得把我的日记,从河这头扔到河那头,可纸是轻飘飘的,咋办呢,我就从田梗边掰出一个土块,用一根草,把日记纸绑在土块上扔过去。细土沫飘散在水面,激起浅浅的涟漪,我分明觉得心中也荡漾着这样的涟漪。
那个时候,我每周都会写日记。其实,我与她之间,从未说过“我喜欢你”之类的话。日记里写的,无非是些日常琐事。那个时候,我开始迷恋上文字。日记后来写了好多本。那个时候,我开始迷恋上阅读,看一个人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个人的生活、性情。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故事里的那个人,或者是写故事的那个人。夏天,小屋门口,大树下,蚂蚁爬,爷爷会搭一个草棚遮日,摆上竹床。清风徐来,蝉鸣四起,我在竹床上看书,或者写日记。
也许,这些日记,是我文字之路的启蒙。
3,写自己的第一本书。
从小,我的理想,是做一个老师,或者,一个作家。高考失利,分数只能上三本。选专业的时候,有很大的局限性。咨询身边的一些人,无非是告诉我,哪些专业好,好的标准,当然是好就业,好找工作,收入高。于是我选择了在武汉的一所三本院校念土木工程,以为日后自己会成为一名工程师,说不定某一座跨海大桥将出自我之手。
可是,刚进大学,我就对这个专业没什么兴趣。我加入了学校的社团组织,记者团。整个大学四年,我基本上是本末倒置。时间都花在记者团,做新闻采编,写博客,给杂志投稿。写书。毫不夸张地说,我几乎每一节课都在写文字,或者酝酿文字。或者看新闻学的书。毫不讳言,如果问我,土木工程我学到了什么,我感觉我除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可以考到60分以外,其它的东西一窍不通。
2009年,我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书名叫《掠过》,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没有正式出版。只是在校外的一家广告公司印刷出来了,封面还是我自己设计的。印书不便宜,24元一本,那时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500元,只印了20本。记得提着一袋子书冲往宿舍楼,住五楼的我,兴奋得跑到了六楼。
也许,这本书,是我文字之路的一个里程碑。
4,一部很LOW的校园DV剧
2010年,学校要做一部校园DV剧(当时还不叫微电影)。作为记者团副团长,我有幸成为编剧之一,还客串了一个男配角。这部DV剧有一个很LOW的名字,《一方水土》。从创作到拍摄历时一个多月,出来的成品惨不忍睹。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对影视入迷,将创意以影视的方式呈现,这种快感对我而言,超出了单纯写杂志文字的快感。出于兴趣,我开始学习写脚本,看大量书籍研习镜头语言,开始学习视频软件,学的第一个视频软件叫会声会影。自己写一首诗,或写一篇散文,加上一些照片,自己配音配乐,自己做字幕,做出一条片子,这是当时我常做的事。常常享受在音画图文中,激动地看着片尾字幕中出现自己的名字,假装自己看的是在央视播出的某个节目。
也许,这部很LOW的校园DV剧,是我成为一个影视文案的前奏。
5,16个小时的站票到广州
2011年,毕业。找工作。有一家杂志社对我敞开大门。但当时随着微博兴起,移动互联网开始火热,传统杂志开始没落,我放弃了杂志社。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本专业就业。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率100%,而且工资比大多数专业要高。虽然我不喜欢,但想,毕业了,总得找个工作吧。
大概是不甘心,虽然签了就业协议,我迟迟不愿寄给用人单位。在吃散火饭的那一天,吃到一半,我敬了一圈酒,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离席而去,准备离开武汉。
那一天,天下着雨,很多路线的公交停运了,我连衣服都没换,穿一双拖鞋短裤坐上一辆的士来到武昌火车站。买不到硬座,只能买到站票。那一天是2011年6月19日。我站了16个小时从武昌来到广州,下车后,全身都是一股汗臭味。
在来广州的第12天。我找到了一份影视文案的工作。当时的月薪只有2200元。
也许,这一张站票是我追梦的开始。
6,第一次月薪过万。
成为一名影视文案,我的工作便是开始码字,在第一家公司任职三年。我给自己做了一个规划,工作的前三年,只求学习,不问收入。把公司当作一所大学,就当是自己本科毕业了,现在在读研。
我幸运的是,在这家公司遇到了几位大咖。
第一位大咖,是G总监,G总监有着30年珠影工作经验,高个子长头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刚开始,我写的每一个方案都有他的指点,而他的每一次指点,都让我眼前一亮。
第二位大咖,是央视星光大道的总策划X总。与X总共事一年,主要做一档与电视台合作的电视栏目。X总每月从北京来公司,连续录4期节目,期间,会给我们做一次培训。从X总身上,我学到最多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X总每讲一条片,总会讲述背后的逻辑,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第三位大咖,是香港TVB导演Y导。Y导对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很考究,甚至对我做的提案PPT,他都会改得更精美。在他身上,我学到最多的东西是画面感。Y导说,一个影视文案,要清楚,自己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画面感的。一次在武夷山拍摄,深夜在山上聊天,我与沙师弟以茶拜师,成为Y导的弟子。时至今日,遇到困难,Y导都会伸出援手。
2014年,工作刚好三年的我,第一次离职。不久后,实现了月入过万。相比离职时才4000元的工资,我突然意识到,工作的前三年里,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得到了最直接的证明。
月薪过万,似乎是我在职场找到自信的开始。
7,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2016年,我放弃了还算满意的收入,选择了离职,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现在的我,有很多角色,我是一个影视工作室的创始人,制片人,我还是一个写创意的人。我要签合同,我要报价,我要谈判,我要关心卡上的现金流,我要追尾款……而本质上,我还是一个影视文案。我做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规划中,如果我的人生是一部电影,我正活在自己的剧本中。
最后,改编张爱玲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那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你也是一个影视文案吗?不如,交个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