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那会儿,看过一些武侠小说,尤其是对金庸的小说痴迷的很。后来电视台又将这些武侠剧翻拍了一遍又一遍。于是,对诸如“轻功”、“内力”、“拳谱”等等词汇印象深刻,也因此对被神化了的中国传统武术产生了向往,梦想着一天自己也能意外获得奇人指点,学到“一触即发人丈外”的神功。而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武术,还是从2010年开始的。
由于常年面对电脑的超强度工作,使得颈椎、肩周都出现了很大问题,半夜时常会疼醒来,这时才意识到身体的透支。于是开始跑步锻炼身体,但跑步是锻炼心肺功能的,对肩周和颈椎的恢复作用有限。心中正郁闷的时候,一次晨练偶然在家对面的中医药大学的操场上,遇见一群打太极拳的学生。于是便请求他们带我一起练习,从那开始,便对中国传统武术真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先后跟随着S老师和H老师学习了2年的陈式太极拳。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两个说法,一说是道教的张三丰创拳,一说是河南陈家沟的先祖创拳。目前流行的太极拳,都是以姓氏命名的,比如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等等,各家有个家的练习特点,但有一点式相同的,那就是练习的时候,行拳走架很慢。练习太极拳使得自己的肩周和颈椎得到了极大的缓解,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并开始健壮起来后,对“内力”、“神功”的追求更加迫切,于是开始不满足于跟随同样只是传统武术爱好者的老师练拳了。
后来又结识了Z老师,Z老师是形意拳的功底,但教我练的是从形意拳脱胎而来的意拳。形意拳霸气外露,以刚劲著称,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获取内劲。意拳则是去掉了动作模拟,以站桩为主,用通过意念在桩功中获取内劲。我开始跟随Z老师学习意拳的桩功,这是一种看似简单实则要老师时时调整的功夫。而Z老师在外地,平日里很少见,这使得自己的功夫并无进展。
再后来在网络上结识了台湾的纵鹤拳Y老师。纵鹤拳发祥于福建,是南方的一个小拳种,但后来该拳种流传到了台湾,得到了发扬光大,福建的发祥地反而失传了。于是作为该拳种在台湾地区著名拳师,Y老师有心将该拳回传大陆,他的门人开始通过网络在大陆各地遴选合适的传承人。于是我报名参加了网络培训,培训就是在固定时间发送练习视频给老师点评。纵鹤拳的练习方式是桩功和行拳同时进行,二者相辅相承,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自己的身体的确比以前更加松活。后来老师告诉我,目前的传授作为强身健体是绰绰有余,但进一步的真功夫,则须定期到台湾面授。考虑到时间和精力的成本巨大,最后还是放弃了。
做着武侠梦的我,经曾特看不起拳击、巴柔、无限制格斗等等西方拳术。但传统武术跟现代拳术之间一次次都以惨败告终的对决,让我重新看待传武和西方拳术。随着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加深,以及对西方的拳击、无限制格斗等训练方式的了解,发现传统武术虽然也强调快准狠,但在训练上缺乏技击实战,在传承上又严重的抱残守缺。而西方的拳术,很少有花哨的动作,一切都是为了技击而存在,而在传播上更是没有门槛和条条框框的限制。曾经有一位形意拳的老拳师看了泰森的比赛录像,感叹的跟他的弟子们说,泰森打的就是形意拳。可见,高水平的拳击,其发力方式、步伐、攻防意识,跟传统武术是相通的。
至此,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习武之路。从传统武术中要练出点真功夫,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要正式的传承,另一个则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自己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并不想以此为生,那机会成本就显得非常大。另外,随着逐渐对直接而高效的西方拳术的认识加深,个人觉得,出于兴趣爱好而练习一下传统武术,其强身健体的效果很明显,但要真正的技击防身或许练习西方拳术是更好的选择。
一路走来,结识了很多武术爱好者和真正的武林中人(有正式传承的)。衷心感谢他们教授给我的武术知识和技能,使得自己的肩周颈椎这一让中西医都头疼的顽疾得到了康复,身体也比以前健壮了很多。武侠梦随没能梦圆,但却收获了健康,已是非常满足。我会一直爱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