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5年11月下旬,我国能源转型战略在广袤的西部戈壁取得了又一项历史性突破。11月21日,甘肃电网“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作——玉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第一阶段成功投运。
此次投运的330千伏花莱线,其核心使命是为全球首座300兆瓦级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提供关键的调试电源。这标志着这项世界级的新型储能项目,距离年底正式并网发电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引发了全球能源领域的高度关注。
01 全球首创,戈壁深处的“绿色巨肺”
玉门,这座因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富集而闻名的城市,正孕育着一项革命性的工程。玉门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不仅是玉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至关重要的配套设施,更是一项开创全球先河的储能项目。
它的独特性在于,首次采用了人工开凿的地下硐室作为储气库。工程师们在地底深处,构建了一个容积高达20万立方米的庞大洞穴群,其内部最高能承受18兆帕的巨大压力,相当于水下1800米的压强。
这个深埋地下的“巨肺”拥有惊人的吞吐能力。在充电模式下,它能以312兆瓦的功率持续吸纳电能长达8小时;而在放电时,则能以300兆瓦的功率稳定输出6小时。这一能力使其成为理想的大规模“能量仓库”。
玉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作为服务国家大型风光基地建设的关键项目,将为周边超过400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提供坚强的并网支撑。而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适时接入,将扮演超级“调节器”的角色,确保绿电高效汇集与平稳外送。
02 技术解码,让空气成为高效的储能介质
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物理储能方式,其原理与抽水蓄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为灵活和环保。它被形象地称为“会呼吸的储能技术”。
在电网用电低谷或风光发电富余时,电站利用这些“便宜电”驱动大功率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后注入地下硐室,把电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储存起来。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不会被浪费,而是被先进的储热系统捕获并储存。
当用电高峰来临,电网需要电力支援时,储存在硐室中的高压空气被释放出来。这些高压气流会先经过储热系统进行加热,然后推动透平机高速旋转,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重新送回电网。
相较于目前主流的电化学储能(如锂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具备容量大、寿命长、安全性高、成本更低等多重优势。它不依赖稀有矿产,原料仅是无处不在的空气,因此环境友好,没有爆炸和污染的风险,是一种更为安全、清洁的大规模储能方案。
03 战略意义,赋能“双碳”目标的能源动脉
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然而,新能源发电具有天然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弃风弃光”现象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但新能源消纳一直是当地电网面临的巨大挑战。玉门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建设,为大规模消纳这些绿色电力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实现与风光资源的有效联动,显著提升电网的弹性和稳定性。
该电站计划于今年12月底正式投运。届时,它不仅能大幅提高河西地区新能源的消纳能力,还将有力增强整个甘肃省的电力保供水平,并改善区域电网的电压稳定性。这对于构建甘肃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作为一项引领性的技术示范,玉门项目的成功实践,将为我国乃至全球在强风沙、大温差等恶劣环境下建设同类大型储能项目积累宝贵经验,为我国在先进储能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提供有力支撑,助力能源结构向更加清洁、低碳的方向加速转型。
从戈壁滩上的万顷风光,到地下硐室里的压缩空气,玉门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生动地诠释了能源转换的智慧。它不仅是一个超级工程,更是中国在能源技术创新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随着12月底投运日期的临近,这个深藏地下的“绿色巨肺”即将开始有力的呼吸,为西部绿电的澎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也为我国实现能源安全和“双碳”宏伟蓝图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