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神奇的城市都有一个神奇的书写者。陈丹燕在笔下重新缔造时间表,这是一名作家和城市在不断成长互动过程中,所迸发出的能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曾如此评价。
去年11月,看到陈丹燕的讯息,《陈丹燕的上海》一书入选全球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库。我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她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编辑、电台青少年节目主持人,1990年以前的创作以儿童文学和少女题材小说为主,后开始成人文学创作。
写出了畅销一时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和《上海的红颜遗事》,那时她在华山路一幢古旧的洋房里,有一个以她名字命名的创作室,在拍“陈丹燕的视角”系列纪录片。
创作的第一片子叫《有爱的日子》,讲白血病孩子的故事。她还写过一部《女中学生之死》,描写了女孩宁歌如美丽樱花般的凋谢。那个时期,她的作品中有一种伤感的审美,就像陈丹燕自己说的那样:“我总是惊异,当生命死亡时,天空和阳光居然还是那么美好。”
她曾以一个人独行的方式去德国、波兰、法国、西班牙、俄罗斯……旅行,十多年里走过了十多个国家。异乡旅行积累了太多的沉迷、感动、自在、紧张……走累了,也会停下旅行的脚步,在某个安静的小镇住下。
或许因为她的旅行经历,近年来,她发掘了“地理阅读”这一概念。探寻文学作品背后的地理历史依据。比如,依据“上海三部曲”,设计了三条文学行走路线。
童年即随父母迁徙来到上海,她记忆里有童年时妈妈的上海包包和里面的盐汽水、大白馒头……她不曾停步,不仅通过脚步丈量城市的里弄纵横,也书写探寻着城市的人文脉络。
如何让复古摩登的上海品牌重新焕发新生?陈丹燕去专门调研了40个上海轻工业老品牌的历史与现状,复刻印有“上海”二字的上海牌包包,与老字号“乔咖啡”合作,开发“上海的风花雪月咖啡”等,她已投身到助力国潮焕发新生。
2021年,陈丹燕和西班牙作家加比马丁内斯曾在上海的塞万提斯书店会面,对谈中二人不约而同的提到,人们在他乡的旅行反过来会加深对自己城市的观察。
“在路上”是陈丹燕热爱的状态,不管是写作、旅行、创业,在她看来,行走的过程看似向外拓展,也是对自我、对内心的深度观照。
愿上海疫情早日结束,陈丹燕再次神采飞扬地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