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一个人看到有一部新上映的电影觉得好像挺好看,于是就花了50块钱买票去观看过,电影才开始10分钟,一种烂片的即视感就涌上你的心头,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自己选的片,再怎么烂也要看完,还是就算在电影院玩手机睡觉也要度过这一个半小时,还是马上起身去做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不要浪费时间?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继续在电影院看完,为什么?因为已经花了钱,花了时间,不要浪费了。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所有的决定、判断都会基于利益最大化,但在现实情况下却发现,并非每个人都会如亚当·斯密所说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赫尔伯特·西蒙,是真正意义上获得诺贝尔奖首位心理学家,他提出了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西蒙认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模式有两个缺陷,其一,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人们很难对每个措施将要产生的结果具有完全的了解和正确的预测,相反,人们常常要在缺乏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地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其二,决策过程中不可能将每一个方案都列出来,一是人们的能力有限,二是决策过程的成本限制,人们所作的决策不是寻找一切方案中最好的,而是寻找已知方案中可满足要求的。
人是非理性的,但每个人又是想要在每一个判断和决策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如何才能让决策利益最大化呢?赫尔伯格·西蒙的《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可以略窥一二。
决策任务包含三个步骤:1)列出全部备选策略;2)确定其中每一策略的后果;3)对这些后果进行对比性评价。
决策理论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掌握的信息越多,越能做出最合适的决策。但现实中进行决策最大的难题就在于知识的不完备性,无法列出全部的备选策略、无法确定每一项策略的后果,也无法对这些后果进行对比性评价。事实上,一个人无法获知所有的知识,对于自己的行动条件的了解,从来都是零碎的,以至于我们需要对当前的状况去了解和推想未来的后果是非常困难。
我们希望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理性的,但又受限于有限的知识之内,那么应该怎么做能才能在有限的知识之中做出最理性的决策呢?
这种决策的方法就是假定把一个含有限变量和有限后果的封闭系统,同它所在的世界的其他部分进行隔开。简单来讲,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会去区分哪些因素是重要因素,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最后再依据自己从重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中去选择自己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