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江山,坐上皇帝宝座后,他也深谙“世乱则用武,世治宜用文”的治国理念,决定起用文人。
但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武官不愿意了。他们开始在朱元璋那吹耳边风,说文人“善讥讪”,又举张士诚的例子。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他嫌这是小名,登不了大雅之堂,遂请身边的文人给起个大名,文人就送他“士诚”俩字。
朱元璋一开始还没听懂,回了一句:“此名甚美啊!”
武将说了:“好什么好?《孟子》曰:士诚小人也。叫他张士诚,不就是说他是小人吗?”
武将别有用心,故意歪曲句子的原意。把“士,诚小人也”说成“士诚,小人也”。
读书少,疑心重的朱元璋可不管这些。他细想一下,觉得武官说的有道理。心里就开始嘀咕:会不会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文人暗地里讽刺自己?朱元璋对自已作为农民出身,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心底是很不自信的。
以朱元璋因怨分明,睚眦必报的性格,一但开始怀疑,许多人的悲剧命运从此开始。
浙江一处小衙海门位,为了感谢朱元璋给他们加了工资,要上奏一篇贺表。海门位里的官都是军人出身,武夫一介,文化不高,就请了浙江府学训导林元亮执笔。林元亮也不推托,挥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辞藻华丽,对朱元璋表达感恩戴德的《谢增俸表》。
此表一呈上去,朱元璋一看里面有四个字:作则垂宪,心里就不舒服了。
作则?则,贼也。作则就是作贼了。这不是讽刺我当年是农民军起义,做过贼吗?
朱元璋一怒,把林元亮杀了。
杀一个林元亮还没完,又在各地呈上的贺表中继续翻查,什么“建中作则”“圣德作则”“为世作则”等,凡是涉及其中的人,通通都杀!一时间,朝廷里血雨腥风,闹得人心惶惶。
朱元璋之所以与“作则”二字如此过不去,无非是对自己过去那段落魄经历耿耿于怀。如今他虽然贵为天子,但卑微的出身总让他自惭形秽。农民工的出身,就是他内心的死穴,他既忌讳别人谈起,又明白这是事实无从更改,只能是借血腥手段压制,尽量让文人少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