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 / 4676字
阅读时间 / 20分钟
1
为什么疫情会引来离婚潮?
过去这段期间,有太多的社会事件成为热点上了热搜,比如疫情还没结束,某地的离婚预约已经排上了长队,很多网友说,这不是疫情下的个别城市个别现象,而是一些本质问题的集中显现。
说起来,疫情期间,像我都听到过两三次邻居夫妇难得的吵架声。
也许不在你身边,但到网上一溜达,疫情孕育的离婚潮、分手潮,以及因相处带来的各种问题,比我们能想到的日常多很多。不只是平日在外的孩子与父母从没有过如此长时间的相处,对于很多伴侣之间,也像是有了一次重新认彼此的机会。
于是,有看到好的地方,也就会有看到不好的地方。
这个社会总让我们有一种认为,或者说,我们也总被引导着去相信,物质是所有婚姻幸福的基础,没有物质的婚姻就像一盘散沙。通常的离婚,也大都伴随着小三、出轨这些词的一同出现,但疫情下的离婚潮,跟物质、小三、出轨等这些词都没有了关系,它们也没有了背锅的可能,而是回归到了人与人最基本的两个字:
相处。
谈相处,其实也是在谈价值观本身。而对于婚姻,“聊的来”三个字到底有多重要?
其实我也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那种磁场的存在,对于我们现代人,在社交成本如此昂贵的今天,体验过什么是聊得来的舒服,也就难再去将就强颜欢笑的滋味。
正如一些网友说,对于很多伴侣,这次的疫情,其实也是检验彼此价值观趋同度的一场考试,一场超长加时的特殊考试。
伴侣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平日里的常规工作、在外社交,亦可当作是缓解矛盾爆发的润滑剂,减少面对面的时间,也就减少了产生埋怨的机会。
于是也有人说,都怪这疫情太长,憋出了这么多本没有的问题,但其实想,疫情再长,能长得过一辈子的相处吗?
与其说是疫情憋出了问题,不如说是疫情帮很多人看清了问题。
其实,我也更会认为的是,不是疫情憋出了谁的问题,而是疫情让很多原本就有很大问题的婚姻或关系,没有了维持下去的最后一点可能,加速了他们的提前结束而已。
2
刘若英:有独处的能力,才会有相处的美好。
奶茶刘若英在婚后写了一本书,叫《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我觉得其实光从这个书名,就能读出奶茶那种自己对于伴侣相处的独特理解。
在你怀里,意味着我们的亲密关系,在你怀里孤独,又意味着我有我自己的人生态度。
她写到自己的婚姻:有时候拍戏,经常半个月不见面,没必要天天黏在一起。有时我们夫妻俩一起出门,会去不同的电影院,看不同的电影。两人一起回家,进门后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因为两人有独立的卧室和书房。想说话的时候,就端一杯咖啡,依偎在彼此的怀里聊天。
她说,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独处是将自己无限放大,相处则是尽可能地缩小,去适应别人空出来的位置。
很多人,很害怕一个人。
但实际上,孤独才是我们人生的常态。善于独处的人,不大容易感到寂寞,自己会安排很多事情做,丰富自己的灵魂和生活,不会轻易被别人影响,也不会轻易地去影响别人。
懂得让自己舒服的人,也才会懂得如何让相处的对方感到舒服。
婚姻说到底,是两个独立人的一种外在相处形式,即使是在婚姻中,很多时候,也需要保持自我孤独的状态,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经营好一段关系,处理好彼此的感情和距离。
其实婚姻生活的本质就是亲密关系。
两个人由爱情到亲情的转变,也必然伴随了很多的习以为然,彼此的付出,彼此的忍耐,难免会觉得已理所当然,多点理解,多点沟通,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彼此都能够多从“我有什么能做的”,而不是“对方有什么该做的”的角度想想,我想婚姻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这是一种默契,也更是一种难得。而这些,其实都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对对方更多一点的了解之上的 。
正因为油盐酱醋、鸡毛蒜皮填充了我们大部分的婚后时间,消磨着我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热情,也正因为看清楚一个人不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才更应该多去丰富自己、努力让自己灵魂变得有趣的同时,也不要停止去了解彼此,发现彼此,从而才能更好地陪伴着彼此。
3
记得混沌大学里的欧爷说,其实人烦恼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结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从中找到解释。
也想试着用它,从我有限的认知层面,来理解理解婚姻。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以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一层一层来的。
就比如说我们谈婚姻,其实大部分人,出于安全感的考虑(尤其是女性),结婚的时候更多的是基于物质、性等偏现实一点的层面,也就是模型中的四、五层级,好像是说,只有先满足了这些生存、安全等需求,才有资格再去一步一步上层级的去满足其他,去所谓谈幸福,谈爱情,谈价值观、谈灵魂匹配等高阶层面。
但其实,这是错误的解读,需求的实现,很多时候没有既定的顺序或者只能所谓从下至上,而是分开看的:
如果一个人在最上的层面,拿不到感觉,他才会在下面拼命的索取;如果一个人在上的层面得到了足够的感受,他会更加地忽略下面。
也就是说,越是能在高层级实现感觉的人,越是对下面的层级没有那么强烈,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我们能见到那么多,高境界的奉献型人生,英雄、伟人、劳模,以及很多清贫穷苦但至爱情深存在的原因。
就像越是能享受到学习思考等高阶乐趣的人,越不会对娱乐消遣等低阶快感有什么欲望。
对于一份婚姻来说,偏上层级的实现度越高,这份婚姻也越是牢靠,也越能长久。而很多人,因为爱情灵魂需求的不曾真正实现,就只能从下层级拼命的索取,即我们常见的,拼命地在车、房、款中寻找所谓婚姻安全感。
面包都没有,谈什么爱情,有情饮水饱么?
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还真就是的。
4
相比“有情饮水饱",它的下一句感觉好像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叫“无情金屋寒”。
想起过去的2019有个蛮热闹的事件,俞渝、李国庆,当当网两位夫妻档创始人,情感问题,全网闹得沸沸扬扬,彼此不留一点情面地在公众面前开撕。
都说富人也有富人的高级烦恼,但其实我也觉得,情感问题上的烦恼,是不分贫贱富贵的,更多的,也会有像我们普通人家里一样的鸡毛蒜皮、相处问题,只是像俞渝、李国庆二位闹到如此地步的,终究是不常见的。
这个社会和很多营销观点,总在让我们觉得,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包括婚姻。
我从不否认钱的好处,只是很多的话总让我觉得,有一种哪里不对劲的感觉。
虽然我也穷,我也希望有很多很多钱,毕竟在这个社会,有钱意味着更多的底气,只是觉得说,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家庭,普通人的婚姻,普通人的烦恼,比起脑袋里总警醒着一句“贫贱夫妻百事衰”,我们是否更应该多地去秉持一些听起来不是那么丧气的话,比如:
家和万事兴,夫妻同频,可抵万金。
伴侣是你人生的第一合伙人,好的伴侣也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句“家和万事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到底有多重要?或许,也只有真正有经历的人,才能明了。
对于很多人“婚姻是反人性的”这样的说法,婚姻制度固然有它的不完美,其实不只是对婚姻,我只是觉得我们对任何事情,不管怎样,都应该始终心怀一点美好的意象,就像人说:
眼睛里只有瑕疵的人,是发现不了生命里那些美好的东西的。
很多事情,你心中的初始意象,决定了你的态度,你的态度也就决定了你的行为和这件事情的结果。
就像这些年我发现,从我接触过的一些已婚人士来看,对婚姻有极端评价的人,往往也是那些自身婚姻本就不怎么幸福的人,追根究底,很大可能,他们从一开始,就是有些消极意象的人。
所以,我始终不大支持“婚姻是反人性的”这句话,虽然我自己也认为婚姻制度有它很多的不合理,但既然此生大概率要去面对,我们总该扪心自问的是,婚前也好婚后也罢,我们到底有花过多少时间和思考在了解婚姻这件事情上?
5
余生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也说两句找对象。
曾经有过一句挺不客气的大白话:姑娘你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挑男人时脑子进的水。
找了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就是找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应该是大多数女生都知道的事情。也正因为对于女性来说,婚姻的试错成本太高,女性在对待婚姻的问题上,才更应该耐心等待和寻找,而不应该只是因为几句风言风语或者只为最佳生育期的考虑(这点也确实是造物主对女性的不公),去选择将就。
人说,真正好的婚姻应该是锦上添花,优秀的你,遇上优秀的 ta,而不是“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的无可奈何,救命稻草。
又或者,有时想想,“终身幸福”,多么有分量的四个字,我实在是想不出还有比这个更值得我们去付出努力和等待的事情了。
曾有人问查理·芒格先生:如何找到好的伴侣?
他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对方,因为一个好的配偶绝不是傻瓜。
在我看来,芒格先生的这句话,不仅是获得好配偶的方式,也是维持婚姻的最好方式:
相互学习,同频进步。
就像人说,所谓“聊得来”的深层含义其实是:
读懂你的内心,听懂你的说话,与你的见识同步,配得上你的好,并能互相给予慰藉、理解和力量。
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两个家庭的事,终究,也是两个灵魂的事。可以始于颜值,始于物质,始于身高,始于任何你所看重的东西,但最后,请一定记得忠于人品,最重要的,是忠于你自己的心。
至于,到底什么样才算是合适的人?
就像人们总说,是那个让你觉得可以舒服做自己的人吧。
6
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消失的父亲,和一个巨婴的孩子,这样的丧偶式婚姻,是中国式家庭的常态。
壹心理以及很多有关婚姻、两性的公号文,每次看到,我都会点进去,抱着点学习的心态。
除此,主动从一些书籍影剧中去做些了解,尝试接触更多层次的婚姻,与已婚人士聊天,倾听,体会,得出一些自己的思考,提高对于婚姻的认知,都能让我们在未来面对婚姻问题时有所准备。
对于男性来说,谈婚姻,其实也是在谈对于女性的理解。怎么对待女性,取决于你怎么理解女性。
正因为女性的难,婚姻的不易,男性才更应该时常提醒自己,反思自己,应该在一份关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父母的婚姻,是我们开始了解和学习婚姻的第一案例,也是最好的案例,我们即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父母的婚姻,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婚恋观,值得我们像反思我们的童年一样,去反思父母的婚姻,以及带给我们的那些影响。
谈婚姻,始于对两性关系的认知,对于我们每个成长于中式家庭的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困扰我们一生的话题。
从最初懵懂的性了解,到我们也要去撑起教育下一代性观念的责任,我不相信,没有好的反思,会做好这一场“辅导”,除非你足够自信,或者说,足够的不在乎。
我们被教育了几十年去应付各种考试,却不曾有任何一本教科书真正去教育我们如何去面对婚姻、两性关系这些人生必考题。
就像前两天,还在豆瓣刷到一个热门帖,“我们需要怎样的性教育?如何正视性生活在维系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等等诸如此类,亲密关系的相处,谁又说不是一门大学问?
但其实,比起没有性的能力,没有爱的能力,才是为人一生中,最为可悲的事情。
最后
老实说,话题有点大,啰嗦的确实也有点长,只是想做一点尽兴的分享吧。
其实,在发文前,犹豫过,也出于总会受到的种种质疑:
一个未婚人士,有资格去谈论婚姻么?
学习的角度来说,很多话题的探讨,本就该不分年龄、不论婚否,很多的收获,也往往是在这些看似超纲的思考中总结而来。
反倒是觉得,对于婚姻这个话题,越是在婚前,越才有它探讨的必要和价值。
每个人有每个人对于婚姻的理解,每个人也有属于每个人的婚姻缘分,面对婚姻这道人生考题,其实谁都无法保证,自己能答得有多优秀,还能答多久,但考前的复习,我想总归还是值得多去花点心思和时间的。
毕竟,爱,也是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