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总是在睡觉前看一两篇老舍的作品,都是一些随笔杂记小品文,感觉很是值得玩味,别有一番不同。
老舍先生的小品文,行文自然,通篇读下来,不像是经文诗集一般阳春白雪,倒像是我和先生一起坐在他家的炕头,磕着瓜子,唠着嗑,毫不矫揉造作,浑然天成。
他在《我的“话”》一文中也提到了,自己写的东西就是用自己说的北京话,因为自己最懂它,说什么写什么……这些话,倒是提醒了我,让我沉思良久。之前,自己写很多东西,为了追求词句的华丽,总是查字典查资料,最后写的东西苦涩难懂,而且读起来诘屈聱牙。有时候,为了写一些类似诗的东西,能把自己憋得很久。我们都知道,诗,是语言和生活的结晶,凝练而有韵味,不是片刻间像憋一泡尿一样憋出来的,尤其像我这种读书不多,所谓的引经据典,也是即时查资料的人,更是难上加难。老舍先生的话,倒是让我感觉是时候改变一下自己的行文风格,自己怎么说呢,就怎么写,追求一种自然,别人呢,在读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像是跟自己拉家常一般,轻松愉快,还能很快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
人们总常说,素面朝天。那我就坚持“素语行文”吧,而且我觉得大凡经典的作品,很多都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方言写就的。
我们的四大名著,且不说三国、水浒、西游,这些都是说书者的蓝本,自然口语化、方言化;红楼呢,全国各地的方言都有一些,无论是宝钗劝人,还是凤姐奉承老太太,那些方言化的语言,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或者捧腹大笑。有一本外国的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想必大家都知道,作者的行文可以说完全口语化,让人读来亲切可感,不能忘怀。我还记得里面有一个比喻,就是说天冷的像老巫婆的奶头,哈哈哈,我读到这个的时候,实在是再也忍不住了,只得是捧腹大笑,手舞足蹈间拍案叫绝,好,好,好,是在太妙太好!至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就不用多说,我每次读,都要读到深夜,把一本读完才舍得去睡觉,真可算是“爱不释手”。其中他说了一句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你给胡适鞠过躬,和鲁迅说过话,等到这些牛逼的人都死了,你就是“大师”。这句话,俏皮而极尽讽刺揭露当今文化界的现状,一语中的,恰到好处。
看吧,这篇文章,我就是以自然的态度写就的,写到这里,感觉神清气爽,完全不像之前写的很多东西,扯了一大堆淡,别人看完也不知道我要说什么,我呢,自己为了一篇所谓的“美文”憋了半天的尿不敢去上厕所,怕灵感给撒出去。自然就好,自然最好,用自己最熟悉的最常说的话来行文,通篇流畅舒坦,很好很好。最后再说一个字,就一个字——自然最好!哈哈哈……